以前上高中的时候,班上就有一个有抑郁症的同学,起初我跟她并不熟,是因为某学期我的成绩“突飞猛进”,从班里40几名考到了班级第11名,然后稳进了前10名。

在这个情况下,班主任把我和她安排成了同桌,还特意找到了我,跟我说的比较委婉,意思是这位同学学习压力比较大,希望我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帮帮她,分享一下学习经验,并没提及到她生病的情况。

当时的我也并没有想太多,单纯的就是觉得可能我们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毕竟我这成绩也是稀里糊涂就上去了,我自己也没感觉多费劲,要我正儿八经的跟大家分享学习经验,其实是说不出什么的。

但是如果你不说,人家可能觉得你在凡尔赛或者不愿意教,只能因此复盘、总结,有时候成长就是相互的,起初你的意识并没那么强,但在一些原因助力下,行为和意识得到了强化,最后形成了习惯。

和她成为同桌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很卷”、“很焦虑”。

因为你几乎无时无刻都感觉她在学习,她真的很努力;

课间的时候我们可能经常去上厕所,去小卖部,去接水喝,但是她基本都是纹丝不动的在学习;

你学习的时候她在学习,你没有学习的时候她还在学习,你上课打瞌睡时她在学习,你去运动打球的时候,她还在学习,你和同学说说笑笑的时候,她依然在学习。

可就是这样,她的学习成绩依然平平无奇,没什么起色。

她几乎不跟别人聊天,也不怎么交朋友,因为耽误学习,去食堂的路上也在学习,那个时候我们才高一,她几乎已经就是开启了高三模式。

而且最关键的是,她晚上失眠,室友说晚上寝室熄灯后,她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她每天都在吃抗焦虑、抑郁的药,而这也是我成为同桌后才知道的事情。

我尝试让她放松一点,学会劳逸结合,但是她说:“父母给了她很高的期望。”

“初中成绩是学校数一数二,到了重点高中被虐得体无完肤,感觉成绩不上去,没办法跟父母交差。”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抑郁,其实我觉得跟我们家庭的教育理念关系很大,跟我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我上学的时候不焦虑,现在结婚生孩子后反而会焦虑很多,为啥?因为我上学心态好没压力没烦恼,但是现在赚钱少开销大压力大,焦虑就出来了。

初中成绩也是学校数一数二,高中第一学期考了班上50几名,总共就70几个学生,那个时候爸妈知道了也没说啥,反正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他们只能做好后勤保障,帮不了什么忙,就是看你自己了,学得好就学,学不好就早点去学手艺打工,父母觉得都可以,他们不焦虑成绩,也不会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孩子。

回家妈妈都是让你先洗完碗再写作业,学习是成就感来源的一部分,生活才是幸福的基础和本质。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生活被“剥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父母都包办了,孩子只要学习就行,,甚至学习父母也插手甚多。

这样的成长经历是没什么生活气息和基础的,自己去体验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孩子内心富足、内稳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孩子和大自然接触的越来越少

有一段很火的话就是:“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去公园里呆20分钟,哪怕什么都不做,你会觉得好很多。”

以前的孩子没什么时间抑郁,放学要不得忙着“生活”,帮家里干活;

要不忙着上山掏鸟窝、下河捉螃蟹,路边的野果子,山上的果树……

一群孩子疯玩,画片、打板、跳皮筋、夺宝、踢毽子……

哪怕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在这些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都随风而去了,积累不了什么负面情绪。

现在孩子就不一样了,放学各种辅导班,回家各种打卡,狭小的空间把矛盾放大,让情绪无处宣泄,少量的同龄人,压力大到经常“踢猫”的父母,不恰当的引导方式,都容易让孩子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久而久之就无法自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信息越发达,就越容易焦虑

别人家的孩子是谁都逃不过的,毕竟大自然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信息时代放大美好的同时,也会放大我们的平庸,就是那些短视频里优秀的孩子、同龄人,可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你不行,你差远了,你孩子太平凡了,别人都这么卷,你孩子不卷行吗?

短视频平台上动不动人均月薪上万,看着自己到手几千的工资是不是怪磕碜的;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5岁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能上国际平台演讲,再看看自己家的还在尿床,父母心里难受呀!

以前的孩子就跟邻居比,跟村里的比,只要不是那个垫底的,父母都还觉得过得去;

现在呢,网上高手如云,学习好的、孝顺的、各有各的好,怎么看自己家都差远了。

父母要求越高,孩子压力就越大,各种冲击下,特别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映射,父母心态不稳,孩子就特别容易成为那个情绪垃圾桶,接受着父母有意无意释放出来的情绪垃圾,直到装满,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