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网信办近日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揭开了一些网络账号寄生企业、吸血自肥的黑幕。

这些网络“黑账号”,像寄生虫一样,专门瞄定企业、吃定企业。有的通过散播企业不实信息,收取“灭火费”;有的恶意解读企业数据,胁迫开展合作;有的打着专业测评旗号,给钱则吹捧、不给就打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营造并呵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上网者应尽的义务。个别自媒体“黑账号”寄生企业,蓄意损害企业利益,污染网络环境,违背了公序良俗、触碰了法律底线,必须严厉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账号”寄生企业,难看的吃相,称得上五花八门。

有些“黑账号”披着“第三方”外衣,以舆论监督、科学测评等为幌子,选择性发布信息,侵犯企业权益。

比如,“小牛说车”就把自己包装成专业汽车测评博主,为博眼球、吸流量,多次发布短视频,歪曲捏造事实,被网友戏称为“野鸡测试”。

“小牛说车”的恶行引起多家车企起诉,账号持有人顾某某被法院判定故意歪曲、捏造事实,侵犯相关企业名誉权,要求刊登致歉声明,赔偿经济损失。

有些“黑账号”简单粗暴,不择手段蹭企业热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国家网信办近日通报的“墨子商业论”,恶意解读某企业股权结构、产品包装图案,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奇偶派”对某公司年度财报进行负面解读,然后胁迫企业签订商业合作协议;“橡果商业评论”蹭炒涉企热点,抹黑攻击企业……

有些“黑账号”更为恶劣,不惜捏造不实信息,或者干脆散布企业谣言。有的甚至沦为企业“打手”,专门替别人攻击中伤竞争对手。

“黑账号”的种种行为,万变不离“钱”宗。不管是散布虚假信息、播发要挟文章,还是拼接爆料“黑幕”、用AI炮制“高科技谎言”,最后都会指向一个“钱”字:账号主体与企业接触要钱,才是真正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账号”作恶,但不少企业却深感无能为力、难以对付。有网民形容,“黑账号”就像寄生在企业身上的寄生虫,既让人讨厌,又无可奈何。

一般地,涉企侵权信息搜罗好之后,就会有人拿着这些负面信息向企业讨要“封口费”。如果企业不就范,这些信息不管是否属实就会发布出来,甚至还被添油加醋,造成重大舆情,逼着企业联系删帖,再索要所谓的“服务费”。

“黑账号”寄生的企业,许多是中小微企业,没有专门部门和资源应对负面舆情。有的企业缺少处置舆情经验,考虑到维权过程繁琐,明知对方是凭空抹黑,但为了息事宁人,往往以花钱消灾了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一些企业依法维权,但进展并不顺利。有企业主坦言,对方来要钱时,都是以“商业合作”为外衣,看似合理合法,跟“敲诈勒索”不搭界。即便向相关部门举报,也常常因为取证难、确定损害后果难,后续处理往往难以跟进。

“黑账号”“背刺”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些企业品牌声誉受到影响,难以安心生产经营;一些企业产品滞销,良好的发展势头被凭空打断;更有企业从此一蹶不振,多年都翻不过身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不容“黑账号”寄生吸血。

严打“黑账号”寄生企业,净化营商环境,对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

近年来,国家网信部门也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的类型,并连续出重拳开展治理,彰显了严打吃企“黑账号”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鲜明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刹住“黑账号”寄生自肥、破坏网络生态的恶行,是建设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风清气正舆论环境的重要一环。

整治“黑账号”作恶,有必要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强化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管理,建立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健全举报受理处置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相关部门也应持续深入开展涉企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整治,依法严厉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的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对“黑账号”涉恶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当然,要不怕被人黑,企业也要走得端、行得正,做到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一旦发现来了“寄生虫”,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权,决不向“黑账号”委曲求全甚至低头配合。

监制:令伟家

终审:曹建礼、裴蕾、张焕

文字:张丽娜

题图漫画:潘红宇

编辑:李代祥、缪异星、刘雅萱、马骁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