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麦收从南向北进行,目前全市已基本收获完毕,但鄄城县仍有零星区域处在麦收期。6月10日,鄄城县左营镇绿优家庭农场的2000余亩小麦丰产,进入收割期,农场负责人王斌带领工人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抢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绿优家庭农场小麦种植基地,阳光洒满金黄的麦田,空气中弥漫着麦香的味道,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饱满金黄的麦粒从收割机舱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勾勒出了一幅夏粮抢收图。

王斌对今年的小麦收成十分满意。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小麦收成非常好,预计比去年增收不少。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效率,还确保了小麦的品质,出粮就进仓,干净饱满。”

35岁,在村里像王斌这般年龄的年轻人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但是,眼前的王斌却选择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他皮肤黝黑,说起种植技术来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种地的“老把式”。2009年,对家乡土地有着深深眷恋的王斌,从外地辞职回到了家乡郭集村,正式成为了一名“农二代”。从小生活在农村,种地对于王斌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我父亲那代人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下来‘汗珠子掉地摔八瓣’,腰酸背疼,回去睡一觉起来又得继续,这是对体力和耐心的一场考验。”王斌说,农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向着现代化机械化前进。所以,他返乡种田不同于自己的父辈,而是一步步将机械化应用到了种植中。

2018年,郭集村从黄河滩区搬迁到了丁阳寺新村,群众搬离了世代居住的“水窝子”住上新楼房,土地也被统一流转。王斌也趁机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从几百亩扩大到了2000余亩。

在机械的加持下,王斌让种田变得轻松起来。机械化种植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王斌告诉记者,要是在以前,2000亩地在农忙的时候,怎么说也得雇佣10多个工人才能完成,但是现在靠着他购置的各种机械,从种到收四五个人就能完成。“现在打药我用的是无人机,一个人手动操作,不用一天就能完成,要是靠人工,估计几天都打不完,这就是机械化的力量。”王斌笑着说。

王斌还告诉记者,他又花费20余万元,购置了一台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这是一种靠负压吸取种子而实现精量播种的播种机,与机械式播种机相比,其技术性能具有更强的优势,可实现高速播种。

记者从左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获悉,该镇66000余亩小麦收成喜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全面服务机收指引调度、机械维修等工作,合理调度农机具作业,帮助群众适时抢收抢种,确保了小麦颗粒归仓。

菏泽日报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