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编者按:

近年来,一种以上海为中心的新人类文化,正在中国出现。

许纪霖教授的最新研究和观点,似乎在假设一种趋势:我们的文化中心或者说文化C位正在从北京向上海南迁。无论同意与否,我们分享许教授的这篇文章,提供一种思路。这一观点可以为很多问题的思考打开一扇窗。

/ 作者简介: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著有《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等。

《繁花》的上海,非今日之魔都也。经过30年的风花雪月,上海已经从野蛮生长变为温文尔雅,气质非凡。如同上个世纪30年代的魔都,暴发户摇身一变成为都市贵族。

上海曾经是中国的文化中心,1949年以后,平调到北京。历经80年的演变,文化中心的C位又向南方倾斜,回到了黄浦江边。孔雀东南飞,许多科技、人文、创意和艺术精英从北方南下,驻窝在张江、前滩、徐汇滨江、苏州河畔。

倘若将北京798艺术区与上海龙腾路的众多美术馆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那是两个年代的落差。前者只是20世纪的先锋,后者代表了21世纪的最前沿。

曾经一度沉沦的海派文学、影视,这十年开始苏醒。小说《繁花》横扫各大奖项,金宇澄奖杯拿到手软,电影《爱情神话》、连续剧《繁花》成为上热搜的现象级作品。

走红的影视剧带动了魔都的city walk。传统的南京路、淮海路、城隍庙不再吃香,武康路、愚园路、黄河路、进贤路成为新潮青年新的网红打卡地。

不过,这些仅仅是魔都魅力的皮毛。上海这几年之所以引起全国、全球的瞩目,另有原因。

那就是2022、2023年的上海。

2022年春天的魔都,即使在极端的处境之下,处于困顿中的上海人依然不失生活的镇定与优雅。而年底冬天里的一把火,与春天处在同一条因果链上。假如没有春天的冷冽,便没有冬天的燃烧。

不过,魔都经常被各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作过多的政治解读,会让真正懂上海的看得啼笑皆非。

魔都不是帝都。帝都从上到下、从头到脚、从左到右,布满了政治细胞。而魔都,是文艺的、社会的。 这座城市,就是一个阴性的存在。魔都的女性,要比上海男性,更值得尊重。

即使抵抗,也是优雅的文化抵抗。2022年的春天,最让全国人民看得目瞪口呆的,是静默中的一个场景:一位男士在小区理发,交响乐团的小姐姐演奏小提琴为他助兴。既荒谬,又高雅。因为高雅,显得荒谬;因为荒谬,更显高雅。

如此也可以解读2023年的上海万圣节和平安之夜。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狂欢,在中国只可能出现在魔都,没有之一。

巨鹿路上,万物皆可COS,隐喻上海年轻一代的酒神精神;而静安嘉里中心那棵高达20米的圣诞树屋,则是魔都坚守全球精神的不屈象征。

上海凭什么重新赢得了全国的注目礼?我的观察,发现有两个秘密,一是职场人士,另一个在年轻一代。

上海集中了中国最多的商务高楼,也云集了全国最多的职场人士。这些白领与中产,是政治稳定的压舱石、国家进步的主推力,也是社会文明的中流砥柱。

在20世纪末,改革的核心动力来自大学:致力于启蒙的教授学者和血气方刚的大学生。进入21世纪,逐步从校园移位于社会,从知识分子变易为职场人士。

要说知识分子,北京领先于上海,若论职场人士,魔都则胜于帝都。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京沪风水变化的底层逻辑。

中产阶级,不是一个财产的概念,更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这就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市民社会。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要比上海有更深厚的市民社会传统。其历史渊源,从工部局的侨民自治起步,弥散到全市,形成了上海市民的权利意识、自治传统。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市民社会和城市自治,达到了历史巅峰。

在2022年的春天,静默中的上海市民,自发自救,许多职场精英站出来,担当团购食物的团长,接管瘫痪了的社区日常管理事务,应对各种紧急状态,无疑是民国自治传统的承继。

市民比不上公民,不那么高大上、慷慨激昂,市民是庸常的,只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市民又是了不起的,不在乎抽象的正义观念,但会为自己的生存权利拼命。市民中的精英,也会拥有公共精神,像传统社会的乡绅那样,为民请命,提供公共产品。

90年代初的《繁花》时期,宝总、陶陶、玲子、汪小姐们刚刚浮出海面,有市民,没有市民社会。经过三十年的积累,上海市民社会聚沙成塔,默默生成。

你在魔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体制内外,是两重世界,两个季节、两个温度。

市民社会是中庸的、保守的,中产阶级也是稳重的秩序中人。但当代魔都,除了职场人士的布尔乔亚传统,还有另一种年轻一代的波西米亚精神。

去年的魔都万圣节狂欢,年轻人的集体COS,美得震撼了全国、惊动了全球。从2022到2023,一种以上海为中心的新人类文化,正在中国出现。

老一代人像九斤老太一般,总是抱怨当下的年轻一代太丧、躺平、摆烂,恨铁不成刚。然而,新一代人的横空出世,另类挺身,让父辈一代大跌眼镜,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儿女们。

他们是熟悉的,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有年轻人热血喷涌;而老于世故的中年人,只是旁观的吃瓜群众;年轻一代又是陌生的,那种姿态、那种风格过于新潮,从未见识。

不错,无论是千禧一代(1985-1995年出生)还是Z世代(1995-2009年出生),是当代中国的新人类。新人类,必定有新文化。这一新文化,在虚拟世界和万圣节,展现无遗。

年轻一代是不在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避风港:手游、VR、剧本杀、动漫二次元……这是老一代人所陌生的虚拟世界。

90后、00后又是在场的。疫情以后,各种大型演唱会、跨年庆典、CP动漫展,热得发烫,一票难求。宅男、宅女们纷纷现身,一展个性。年轻一代是矛盾的,越习惯于孤身面对电脑,在虚拟世界活出自我,就越渴望在现实世界的集体空间,以匿名的身份加入狂欢,暂时放下“小我”,全身心融入癫狂性的“大我”。

万圣节的cosplay,正是将两个世界连接的最佳通道:在现实空间中演绎二次元、以活报剧针砭当下的内卷、用喜剧的方式悼念记忆中的悲苦。

自发形成的万圣节盛况,不要以为是偶然的突发奇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年两届的CP大会,就是平时的操练,而今已经持续了28个年头。从第一届的不到20个摊位,100个人参与,到去年五一节的第29届,已经是30万人次,各路COS大军,在最顶尖的国家会展中心竞相争妍。当全国的目光集中在淄博烧烤的时候,却忽略了这一盛会在一二线都市年轻人心目中的分量。

无论是青年文化,还是cosplay,上海都扮演了龙头的角色。原本属于北京专利的波西米亚精神,随着沪漂的凝聚,也弥漫到了魔都。布尔乔亚文化与波西米亚精神在上海并非截然两隔:一个上海的白领,白天是被KPI的布尔乔亚,晚上可能是大胆叛逆的精神波西米亚人。肉身与灵魂,一个顺从,一个反叛,组合成早在应试教育中练就的双重人格。

更重要的是,魔都如今有支撑青年文化的一整套新媒介机制:澎湃、B站、小红书。 上海没有腾讯、美团、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商业帝国,除了一个外来的拼多多。上海人的野性不大,只是以专业的精神,专心做好一件事,在细分领域成为行业的老大。

在都市报领一代风骚的世纪之交,上海的媒体输给了广州的南方系,更不必说与京城匹敌。到了网络媒体时代,上海弯道超车,澎湃、界面新闻、上观新闻虽然属于官媒,但接地气,不带官腔,为新人类文化在魔都的发育,提供了良性的舆论空间。

直接形塑新一代文化的,是B站和小红书。 如今B站所在的五角场,已经成为魔都青年文化的中心,带动了一批创意企业入驻。只要你在五角场地铁下车,迎面扑来的是荷尔蒙和多巴胺的青春气息。

日前我应邀参加2023年的B站百大UP主颁奖盛典,得奖者中有美国小姐姐、猫与老鼠动画师、殡仪馆化妆师、乡村小兽医,各种边缘人物,个个都是有几百万粉丝的up主。B站虽然经营不善,却创造了一个专属年轻一代的平行世界,具有十足的都市性格和青年胎记。

主攻时尚、旅游、美食的小红书,更是都市雅皮士的天堂,它的受众主要是都市女性,与魔都的气质一拍即合;阴性、雅致,摩登。登录小红书,等于在上海city walk,即使身不在魔都,也是精神上海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封面图片来源Unsplash @Claire Chang

陈嘉映的四季游学|与你再次直面解释鸿沟

走进高加索(8.1-11)|免签!世遗与美酒,雪山与教堂,共赴清凉一夏

与许纪霖同游土耳其(8.31-9.9),走进欧亚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