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大业大的贾府,就像李世民治下的盛唐,极为大方和包容,敞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无论是短暂停留,还是长期居住,都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于是,我们看到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个性的女孩汇聚于贾府,演绎出了或喜或悲的人生。

在这些女孩中,薛宝钗不但“大得下人之心”,还因“稳重和平”深受贾母喜爱;薛宝琴一来就引起了轰动,而且让贾母爱得不得了,不但逼着王夫人认干女儿,还带在身边要亲自养活,甚至动了替宝玉求娶之心;更为难得的是邢岫烟,原本对她怀有敌意的王熙凤,故意为难她,把她安排在最不受待见的迎春院里,结果却发现她“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于是又对她多加关照。同时,她的“端雅稳重”又被薛姨妈看中,于是成为了薛蝌的妻子。

这三人,都是凭自己的个人魅力在贾府赢得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林黛玉在贾府居留最久,实在找不出她有何吸引人的个人魅力。就连她的拥趸们,只要说到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无非就是说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与贾府的血缘关系最近。宝玉拿她和宝钗比较时,也只是说,“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她比你疏”,“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得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意即他是以血缘和相处时长来论亲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人与人的相处,撇开功利目的,都是以个人魅力互相吸引的。越有魅力的人,越会吸引更多人围绕在自己身边。

那么问题来了,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林黛玉,拥有“咏絮才”和七窍玲珑心,为何毫无吸引人亲近的个人魅力?

答案很扎心:进入贾府这个“安富尊荣”的环境,黛玉抛弃了她本来拥有的独特魅力,成为了贪图享受的“混世魔王”。

走进贾府的黛玉,原本能给贾府带来一股书香的清风。

林黛玉进贾府,原本可以带来双赢的局面:

对黛玉来说,一直以来,她都太孤单了。唯一的弟弟早逝,上学读书也只有两个丫鬟做伴读,想找个同龄人说说话都做不到。贾府有着非常不错的学习氛围:有姐妹们一起读书交流,也有各种检验学问的娱乐活动。在这里,黛玉如果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学上,会比在林家更加学有所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以武起家的贾府来说,一直想向文转型,但总是不得要领。姑娘们虽然有李纨领着读书,但李纨更倾向于培养独子,并不愿意在小姑子们身上花费太多精力。林黛玉的到来,对于贾府第四代的姑娘们来说,实在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林黛玉不但出自书香世家,而且父亲是探花,又有进士出身的贾雨村给她当过一年的家庭教师,再加上黛玉本身极为聪慧,过目成诵而又领悟力强,她可以把林家的教育风格带进贾府,融合贾府包容的环境,有机会学以致用,足以把大观园营造成书香园。

在这个环境里,黛玉完全可以凭她的个人魅力脱颖而出,既是姐妹们的学友,又是姐妹们的师长,像领袖一样带领着姐妹们在书香里突飞猛进。

如果是按照这个路子发展,大观园的诗社会成立得更早,迎春也不会成为边缘人物,惜春也不会变得“冷面冷心”。也就是说,进入贾府的林黛玉,凭着她独特的书香魅力,完全有可能成为核心灵魂人物,把姐妹们都聚拢在她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贾府所缺少的,也是贾府所亟需的。而这一切,并不需要刻意去做,因为人的魅力就如北斗星的光芒,是遮不住的,会自然散发出来,自然照射到人的心里,从而吸引人靠近,“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后来进入贾府的宝钗,就是这样的,以自然散发的魅力,成为了大观园的蘅芜君,即以君子之德成为大家心中的君王。只不过,宝钗出现的时间太晚,大家都已经长大了,人格也已经形成。

所以,黛玉才是那个最佳人选,她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在了贾府,有机会给贾府的姐妹们带来一股充满书香气的温暖清风。

在贾母和宝玉的双重捧杀下,黛玉被贾府的“安富尊荣”同化,再无个人魅力可言。

当然,以上所描述的一切没能发生,因为,进入贾府的林黛玉,还没来得及散发个人魅力,就被贾母安排“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从此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她的人生就此拐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母其实特别重视对族中女孩儿的培养,从文化知识到艺术修养,可谓全方位地教育。可惜的是,贾母原本具备识人的慧眼,却没能看到黛玉的价值所在。贾母真是个假母,非常假,她嘴里说着“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亲”,实际上,她对外孙女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可见并不怎么关心贾敏这个远嫁的女儿,平时交流极少。

所以,她千里迢迢地把黛玉接来,却并没有事先规划好黛玉的生活,仅凭宝玉的喜好,就违背本该“别院另室”的原则,安排黛玉与宝玉同居一室,从而人为地把黛玉与三春隔离开来。

注意这句话,“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表面看这是贾母对黛玉的厚待,实际上却为黛玉与三春建立了一道隔离墙。就像班级来了个插班生,老师区别对待,自然就形成了派别。直到第七十六回,书中都说,“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与黛玉)不大甚合”,最受重视的人与最不受重视的人之间,有一道很深的鸿沟,始终无法跨越。

在贾府,宝玉本就是个特殊人物,特殊到正当年少却做起了“混世魔王”,好的先给他,劳累之事都与他无关。姐妹们每天不是上学读书就是学习针黹,宝玉却整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

被贾母安排和宝玉“同止同息”的黛玉,自然也成了特殊人物,好的先给她,劳累之事也与她无关。也正因为他们都没多少正事可干,他们才有闲心读闲书起闲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黛玉和宝玉一样,都是不需要付出什么就可以享受一切。相比之下,探春能得到全府上下的认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这就是贾母对黛玉的捧杀,她没有看到黛玉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让黛玉的光芒黯淡下去,没有散发的机会。

除了贾母的捧杀,宝玉对黛玉同样是捧杀,他也看不到黛玉身上的闪光点,他只欣赏黛玉的病弱之态。八十回文本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宝玉喜欢“杂学旁收”,也总喜欢往潇湘馆跑,但从未见他主动和黛玉讨论学问上的事。而黛玉最闪光的,正是腹有诗书。黛玉饱读诗书而又记忆力极好,领悟力极强,如果要和她探讨学问之事,可谓趣味无穷。可是,他们的每次会面,要么是意绵绵地说“香玉”,要么在为“金玉”吵架。在每一个二人同框的画面里,都看不出黛玉是一个书香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宝玉并不需要黛玉有文采有学问,他只在乎黛玉是不是他心目中“厮混”的对象。要成为宝玉心中“厮混”的对象,只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漂亮,二是愿意与他“厮混”。宝玉自视很高,其实“腹内原来草莽”。他可以用他的“杂学旁收”去糊弄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却不敢在真有学问的人面前卖弄。所以,越是有真学问的人,他越是抗拒和远离。

这样一来,黛玉不但不在宝玉面前谈学问,而且把求学问的心思也去掉了,堕落成了和宝玉一样的“混世魔王”。

这就是宝玉对黛玉的捧杀。

正是在贾母和宝玉的双重捧杀下,黛玉彻底抛弃了林家努力上进的学风,也抛弃了她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了贾府“安富尊荣”队伍里的一员。

可以说,从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不但没有得到成长,而且在学识和心智上都在倒退,已不再是那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林家女儿。

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太过依赖唾手可得的幸福,因为这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林家培养的黛玉本是独一无二的优质女孩,像北斗星一样光芒四射,最终却被捧杀成庸脂俗粉,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