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看古装剧,我都有个疑问——

这种看一眼都脖子疼的枕头,到底怎么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起现代人常睡的塞满了羽绒、乳胶的软枕,这种古代的硬枕,无论仰躺还是侧躺,演员的脖颈都会明显悬空,像是吊桥,摇摇欲坠。

就连《庆余年》里穿越回去的范闲,平时带着现代思维的优势,对古人降维打击嘎嘎乱杀,也逃不过睡硬枕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费解的是,如此奇怪的爱好,在中国各地都有历史记载,且流行时间很长,难道古代人都是铁头受虐狂?

查了资料才发现,原来古代这种硬邦邦的枕头,比我们想得更好睡!

(全文无广,可安心服用)

古代硬枕

比想象中更好用

保护颈椎,就是古代硬枕的其中一个功能。

这里要先提到一个冷知识:枕头,并不是拿来枕“头”的,而是拿来枕“脖子”的,这点现代和古代都通用,很多古装剧演错了。

不少人误以为硬枕是专给去世的人用的冥器,毕竟单从外形上看,硬枕有棱有角,就算是枕脖子感觉也和舒服扯不上关系。

但其实从出土遗迹来看,硬枕的确也是日常生活的寝具,材料多以玉石、木质、陶瓷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阳博物馆展出的硬枕 图源:自摄

古人对于好枕头标准是“又高又硬”,这点在古籍典故里可窥见端倪: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其中提到的“瓷枕”,就是硬枕一个大分类;古代还有“无忧四寸长寿三寸”的说法,指的是枕头合适的高度,“无忧四寸”约是现在的12-13厘米,“长寿三寸”差不多是9-11厘米。

硬枕的形态并不一直都是四四方方,古人也会琢磨怎么设计更舒服。经过时间的演变,它升级成了2.0版本:边缘变得圆润,有弧度,更符合人体工学。

不仅如此,弧度的设计还可以定制,根据不同人的脖子曲线进行调整,别提有多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硬枕也有自己的人体工学 图源:@觅本

除此之外,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炎热夏天,瓷枕就是古人的纳凉神器

瓷枕为玉石打造,里面是空心的,四周还有孔洞通风透气,材质加设计,想不凉快都难。

一面睡热了,还可以把枕头翻个面继续睡——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记:“介甫(王安石)尝言‘夏日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曰:‘久睡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佚名 《槐荫消夏图》 图源:网络

中间的空心部分,在某些时刻还起到了收纳功能

《越绝书·卷十三》有言:"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国宝。" 越王勾践把范蠡的治国之策写在了帛书上,放在枕头里天天看。南北朝时期,葛洪的《枕中书》也指的是相似用法。

放书、放物品之外,硬枕里的方寸之地,也存放了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了装饰美观,中间承接的部分被设计成了各种形态:花卉植物、婴儿躺卧、飞鸟鱼兽、亭台楼阁等等;“黄粱一梦”这个成语,就和瓷枕上的孔窍有关,郁郁不得志的书生睡觉时,通过孔窍进入了梦中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瓷越窑镂空枕 图源:网络

硬枕还有个对古人来说很重要的用途,维护发型

古人那些精致复杂的发型,动辄花费几个小时,如果每次睡觉都要拆掉重编太过麻烦,但又不可能因噎废食坐着睡。这时只托住脖子、头部悬空的硬枕,就成了发型的大救星。

更何况,抛去本身的睡觉功能不说,硬枕进可砸晕坏人,退可卖掉换盘缠,称得上是居家必备良品。

软枕也有

不过......

说了这么多硬枕的用途,可能有朋友还是想问:难道古人完全不用软枕吗?

其实也不是,软枕当然有,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草荐枕、锦枕、布枕等软枕。

据记载,上古社会先民通常“逐水草而居,即无余席,便坐荐上。”草荐不仅用来供人坐、垫,也用于人们躺着时支撑头部,可见“草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枕头之一。

但在明代以前,硬枕仍是妥妥的主流。最直接的原因,好睡的软枕太贵了——

原材料贵,布帛丝织品在当时都是奢侈品,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曾出土过一只奢侈到了极点的软枕:用罕见的起绒锦、茱萸纹锦和彩绣三种料子拼成,天然香草做枕心,用对穿的绳结固定,横看竖看都是金钱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锦绣枕 图源:网络

再者,软枕不够耐造。

相比起木头陶瓷的硬枕,软枕材质娇贵易坏,就算倾尽所有带回家,最多几年就睡烂了,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民间自然更偏爱硬枕。

整体来看,软枕在当时本身就是小众消费,又有不太好保存的特质,也难怪我们对于“古人睡硬枕”的印象更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形多样的软枕:东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图源:网络

随着宋代棉花普及,布料成了大部分人都买得起的物品,硬枕才逐渐被软枕取代。

除了荞麦皮和谷物,古人也会往软枕里塞各种材料,比如蕙草、甘菊等天然植物香料。倚着这样的枕头读书、与朋友闲谈,是很清雅的享受。从起初借助香味安神助眠,到后期用于保健养生,此类用法也延续至今。

到了明代,棉纺织业下的印染、刺绣、镶嵌工艺日渐纯熟,硬枕风头不再,从日常用品转变为观赏摆设,慢慢离开了老百姓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偏装饰性的硬枕 元-景德镇窑青白瓷戏剧舞台人物瓷枕 图源:首都博物馆

当古代枕头

止步于现代

古代的枕头,无论硬枕还是软枕,除了本身的功能性和观赏性,还是我国古代人民的精神寄托。

它们多是民间所作,上面的内容往往极具生活气息,描绘着老百姓的衣食起居——

婚恋、生育、女性主题相关的图案多,是因为枕头曾被视作嫁妆的一部分。在女子出嫁之时,娘家会选送一对鸳鸯枕、瓷猫枕等,寄寓夫妇恩爱,暗含美好祝福。

天津的网红景点瓷房子,上面就镶嵌着一些憨态可掬的瓷猫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瓷房子博物馆

给老人送“福禄枕”,给小孩送“长命枕”,实在没有人群特征还可以送“福德枕”,种类繁多。

有些枕头上还被当作宣纸画卷,绘上人物故事、题字、写古诗词,成为了展现自我、挥洒才华的载体。

而虎、豹、狮等图腾,是因为古人认为睡觉的时候,人没有防备,容易被邪魅所惑,有威严的动物形态可以保护睡眠。

小小的枕头上,匠人用精巧的手艺定格生活的片段,凝聚着大家对更美好未来的希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白地黑褐彩双鸭纹虎形枕 图源:网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东莞还有梳发髻的妇女在使用瓷枕,是传统习俗的“活化石”。

陕北地区针绣的枕顶、虎头枕、蛙形耳枕,也是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特色民俗,一些年轻人小时候在家里也见过用过。

瓷枕木枕等硬枕,少数长辈时至今日还在用,不过多出于习惯和治疗辅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羽绒枕、乳胶枕,是更理所当然的选择。

在挑选枕头的时候,比起外形、寓意,我们显然更注重它的功能性:睡得舒不舒服,好不好清洗等。

似乎一切事物都在往实用性发展,枕头也不例外。

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物品,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蒙上灰,只有当我们通过历史书、博物馆、影视剧等窗口,重新建立起短暂的链接时,才发现原来它们也曾那般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历史-《枕头极简史:古人睡觉枕什么?》

大肉庄 - 《最让外国人好奇的瓷器,中国人真的能枕着它睡觉吗?| 生如夏花》

澎湃新闻 - 《古人的枕头那么硬,真的不会得颈椎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