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胡歌,不少观众都会将自己的青春回忆与他串联起来。他塑造过的角色深入人心,将自己与角色细致地融为一体,他是李逍遥、是梅长苏、是梅晓歌、更是宝总阿宝……角色之外的胡歌,大气率性,谦逊且温柔。很难想象他会如何演绎穿着背心和拖鞋,顶着一头卷发的“脆皮青年”吴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歌在《走走停停》中饰演吴迪。

在正在热映的电影《走走停停》中,胡歌饰演一名编剧吴迪,他人到四十一事无成北漂返乡。近日,胡歌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聊了聊那些关于“走走停停”的感触和心路。

在胡歌看来,吴迪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也没有传奇的经历,甚至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正是因为够普通、够真实,看完剧本后,胡歌当下就认定“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

他也在吴迪的身上找到一种久违了的松弛感。胡歌向南都记者坦承,在某些事情上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永远在跟自己较劲是他的困扰,活得很累。

“表演创作的野心一直有。我可能会换一个词,不会叫野心。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进步。”胡歌说。

01 不同

吴迪身上找到真实可爱的一面

在和南都记者的对话中,胡歌先用“难得”“难见”总结了电影《走走停停》。这是胡歌演艺生涯中第一次出演轻喜剧类型的影片,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读完剧本,就能那么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中的“脆皮青年”吴迪(胡歌 饰)在北漂后事业受挫,返回家乡重启人生,机缘巧合与昔日“班花”冯柳柳(高圆圆 饰)重逢后,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吴迪身上的够普通、够真实,在一开始就吸引到了胡歌,他还形容吴迪就像是一个在原地打转的陀螺,表面上虽然既“脆皮”又“废柴”,但内心却十分清醒。

“吴迪和我以往饰演的角色不同,在影片中他并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也没有传奇的经历,甚至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他就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胡歌说。

提到真实,胡歌告诉南都记者,吴迪的真实是要加上引号的。影片中的吴迪在面对冯柳柳拍摄纪录片的镜头时,也会装一装演一演。胡歌借用了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这份真实,“每个人在生活中其实都会演,而演也是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拍《走走停停》时刚好也处在胡歌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繁花》最末期的拍摄,是他最累、压力最大的时候。据胡歌回忆,来到《走走停停》剧组时,整个人从已经压实的一根弹簧,“突然就放松了”。现实中的反差,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胡歌都特别需要有一个可以放松的时间,他在当下就进入到了吴迪的世界。

“我能在吴迪身上找到真实可爱的一面。面对家人、朋友和外界的质疑,吴迪表面上总是一副无所谓、盲目自信的状态。这恰恰是他面对惨淡人生的一种智慧,看似不经意和无所谓是他给自己的一种保护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胡歌的理解中,吴迪非常清楚自己的现状,所以能主动结束自己十多年的北漂生活,回到家乡重新发展。而能做到这一步,吴迪首先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气,其次是要对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带来不同的还有,胡歌从《繁花》无缝衔接到《走走停停》后,需要从全程讲上海话到秒变讲四川话。不过这次学四川话比他第一次在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学武汉话还要顺利一些,“可能也是因为有了一定的语感基础。”胡歌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胡歌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就曾提到,自己有一个表演的习惯,不管扮演什么角色,他都会找一件事,看似跟所饰演的人物无关,但又息息相关的事去贴近角色。对话中,胡歌表示在拍摄《走走停停》时,自己并没有为吴迪特别做过什么事情,因为“不做什么就是最像吴迪的状态”。

“饰演吴迪时,我的睡眠会比平时要更长一些,因为《繁花》真的拍得太累了,基本上都是夜班,我在《走走停停》剧组的工作之余就回血。”胡歌笑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勇气

出去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关于吴迪从北漂后选择回到家乡重启人生,胡歌坦言很难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出一个中年人的选择。在他看来,人到中年的所谓四十不惑,吴迪能够做出一个这么重大的决定,并不是偶然。

吴迪提出的一种观点,“跟出去闯比起来,朝九晚六,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才需要更大的勇气。”从这句台词出发,胡歌笑说吴迪当时的选择其实是言不由衷的,他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找到一个所谓的理由和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胡歌看来,出去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对某些人来说他就是适合朝九晚六的生活,所谓最大的勇气,用电影里另一句台词来形容应该是,“当你看到了生活的本质和真相以后,你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最大的勇气。”

影片中吴迪一家人彼此之间碰撞出了很多火花,很多时候戏点都集中在这家人身上,冯柳柳则更多以客观记录者的形象出现。谈起首次和高圆圆搭档,胡歌说在《走走停停》里最不好演的就是冯柳柳,高圆圆能够接下这个角色也需要有很大的勇气。

“从表演的角度来讲,难度系数是最高的。但高圆圆完成得非常出色,如果让其他演员来饰演这个角色,我想不到可以有比她演得更好的人选,她的气质完全可以驾驭冯柳柳这个角色。”胡歌分享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此次合作的“80后”新人导演龙飞,胡歌则笑说龙飞比较含蓄、内敛,很多时候都会觉得龙飞就是吴迪。“导演比吴迪更认真更执着,吴迪要是像导演这么认真可能就不用回老家了,本来我也想在吴迪身上想找一找龙飞的感觉。”

四年前,胡歌接受南都专访时曾表示,会多和新人导演进行合作。当下的胡歌坦承,并不一定就要选择新人导演,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剧本。如果遇到特别感兴趣的剧本,无论是新人导演,还是非常有经验的知名导演,他都非常愿意合作。

“或许有些人觉得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更希望和有经验的大导演合作。但我就比较任性一点,年轻的导演有时候在才华和创作方式上,会给我带来很多惊喜。”胡歌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走走停停”,胡歌坦言,走和停、快和慢并没有那么二元对立。如果吴迪没有选择回家,他跟父母的关系可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如果吴迪没有选择回家,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去完成一部作品;如果吴迪没有选择回家,可能没有机会在妈妈有生之年看到她如此绽放快乐的那一面……

“虽然我们通常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没得选择,但我觉得这是两码事,每个人在精神层面还是需要有一个Gap。一个是身体上生理上的Gap,一个是精神上的Gap。”胡歌说。

南都娱乐 x 胡歌

在某些事情上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都:第一次尝试轻喜剧,感触如何?

胡歌:我其实是演喜剧出道的,刚开始演古装偶像剧《仙剑》那些都是喜剧,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喜剧来找我了。时隔多年又重新回来演喜剧特别高兴,尤其在拍摄现场,喜剧的工作氛围很不一样。

南都:很多观众也会好奇,从李逍遥再到吴迪,十几年过去了你是如何保持少年感的?

胡歌:我并没有刻意地保持自己的少年感,只是从来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南都:演过很多迥异的角色,和本身最像和反差最大的角色是什么?

胡歌:最像的说实话没有。如果哪一天我演一个演员,完全写我自己的故事,可能是最像的。反差最大的是《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的周泽农,这个角色离我的生活非常遥远。

南都:当下在表演上还有创作的野心吗?

胡歌:野心一直有。我可能会换一个词,不会叫野心。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进步。

南都:年初《繁花》里的宝总再次爆火出圈当下回看,宝总对你而言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次提名白玉兰最佳男主角,有没有信心和期待能够二封

胡歌:宝总这个角色不是我一个人成就的。《繁花》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从拍摄周期到拍摄过程来看,你会发现它真的像一个影视学院。我们自己开玩笑说《繁花》不是一个剧组,是一个电影学院,叫繁花电影学院。王家卫导演、鲍老师(《繁花》视觉总监 鲍德熹)和剧组其他大师们,给了演员非常多的帮助和指导。以前拍戏是我运用和施展曾经掌握的表演经验、技巧和方法,但在拍摄《繁花》的过程中,我很多时候都是现学现用。

对这次(白玉兰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我非常感激剧组。如果没有强大团队的支持,我很难完成这个作品,很难塑造这个角色。这次入围的演员都很强,我觉得能入围就是很大的肯定了,能不能获奖就交给老天吧。

南都:你曾说过会经常复盘,这也会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上给你带来困扰,困扰都来自哪些方面?会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吗?

胡歌:我承认在某些事情上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困扰就是永远在跟自己较劲,所以活得很累。我在吴迪身上看到一种松弛感,这种松弛感对我来说是很值得去学习的一种状态。完美主义有时候不仅仅是对自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同事也会无形中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完美主义下,我是一个容易内耗的人。

南都:你是“I”人还是“E”人?如果不做演员了,你最想做哪个职业?

胡歌:我是I人,只是在工作时会进入E人的状态。如果不做演员,我比较适合做幕后工作,剪辑师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个职业不需要跟太多人打交道,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工作。

南都:踏入40岁以后,你认为当下人生最重要的命题是什么?

胡歌:40岁以后每个人需要面对的就是你的余生,直白一点就是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终点。在很多东方人的视角里,这是一个不愿意去谈论的话题。但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物种都共同要去面对的。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你是不是能够做好准备?能不能坦然接受这个时刻的到来?这是我接下来要做的功课。

南都:现阶段挑选剧本和角色的标准是什么?还想尝试哪种类型的角色?接下来有哪些可以透露的计划?

胡歌:我会以两种身份来阅读剧本,第一个身份是一名普通观众,这个剧本能不能让我看下去?能不能吸引到我?第二个身份是一名演员,我要看这个角色适不适合我。我很想尝试医疗题材,因为我对医护人员心怀感恩,也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接下来的计划是年底会有新的作品和观众见面。

采写:南都记者 林经武 余晓宇

图片:受访方供图

(实习生 宋卓欣 孙余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