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饭时,我瞥见小妞碗边散落了几粒米饭,她放下筷子,麻溜地捡起米饭塞到嘴里。

我嘟囔道:掉就掉了,捡起来干嘛?

打你屁股,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她稚嫩而坚定地回答道。

我哑然失笑:又不是没有吃的,掉桌上,米饭就脏了,有细菌也不能吃。不够吃的话,锅里还有很多。

可是,桌子你擦干净了啊?为什么不能吃。妞认真反驳。

显然,她并没有被我说服。“锅里还有”让我陷入沉思。

是啊,今天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解决了饥饿问题。吃饱后,一瓢饮一箪食,变得唾手可得。我们手边的食物可以随便丢弃。饥饿,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我看到2023年粮食浪费数据,高达1700万到1800万吨,这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人难以置信。

我不由地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田的不易,历历在目。

70、80后,大多数人肯定会有“农忙节”的记忆。小麦田里,父母挥着镰刀割麦、犁田、耙地;小孩也不会闲着就拿着袋子、提着篮子去地里捡麦穗。给自家道场里的秧苗浇水。

近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忙得团团转,劳累不已;但看到每一粒粮食都收进粮仓,就笑开了花。

因为,我们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是用辛勤汗水浇灌,来之不易,丢之可惜。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诗百花齐放,白居易的诗作直白如画,独树一帜;而李绅的《悯农》也毫不逊色。

这两首诗在唐诗中难以跻身上乘,但它流传极广,妇孺皆知,至今仍被人不断吟诵,这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探究。

李绅并没有因《悯农》提升路人缘,反而让他受到不少人质疑。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主观认为,能写出如此悲天悯人的诗,必定怀有慈悲心肠。

然而,李绅在发迹后,让众人大失所望,他的行为被大家诟病,甚至称他为酷吏,从而对他的诗句也产生了偏见,认为不值得一读。

可是,读书并非如此。我们应当摒弃诗人的功过,以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和解读每一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读诗我们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还得走进诗中。

一粒粟,不是实指,不是说只用种下一粒就可以收千万颗。而是象征着春天播下希望,秋天收获喜悦。

若真有这么高产,就不会有“农夫犹饿死”的哀歌,以及千百年来对农业种子改良的不懈追求。

一穗水稻,通常情况下在90~200粒,近年来的超级水稻可能在500粒左右。

相交水稻,小麦产量几天低很多,一穗通常在30~50粒左右。

有人会说,小米一穗产的多,可小米小啊,差不多80粒小米才有一粒大米重。

这句意思很直白:春天播下种子,等到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然而,种地不是那么一回事。诸事都是如此。

种子撒地里,还得浇水施肥粗糙捉虫等等。需要精心照料。

尤其是水,这生命源泉!没有它,植物不能生根发芽,不然,韩愈怎么会说“春雨贵如油”?任何时候,润物之水都贵如油。

这几天,河南山东高温干旱让土地干裂,连泥土都化成粉末了。这情况下,已经撒地里的种子能不管不顾吗?天地怎能任其荒废?这可是一家人一年的希望。

屏幕前抢种保苗的场景着实叫人心疼。

所以种,不止种,还有各种环节,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此时,地里种子发芽了,杂草也跟着起来了,它比庄稼长得还快。有人说,我要的是庄稼,又不是草,管它干嘛?那等着收获时,你就收杂草好了。

因为,草能遮盖庄稼,成熟也比庄稼快,今日不除草,明日满田都是杂草。

从天蒙蒙亮就开始下地除草,直到日头升到头顶,还不停歇。

当头烈日火辣辣得晒着,豆大的汗水一滴一滴往下直淌,衣服是前胸贴后背,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甚至后背已经有大片汗渍。

为啥不回家?干活农活的都知道,杂草生命力极强,即使刚被翻过来,只要露水来了,有点阴凉,它又活过来了。

而正午太阳最毒,拔出来的草、翻过来的泥土,经过太阳暴晒,可以斩草除根。而且,不是今天锄过草,从此不用管了,没十天半个月,杂草又会卷头重来,农民又得重复上一步工作。

绝大多数70后,有正午除草经历;而80后有正午去地里喊父母回家吃饭的记忆。

又有人说,干嘛不用除草剂?

除草剂是19世纪末发明的,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我国。再次之前,种地真的全凭两只手。

看网友指导也门人种地,不难想象千百年前我们祖先种地,那时只会比现在更苦。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谢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省时省力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之内,荒地经过年复一年耕种,已经变成良田。我们似乎看到遍地金黄、遍地硕果累累。

劳有所获,还收获颇丰,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李绅笔锋急转,画面变得沉重起来,异常醒目。

春种秋收,大家已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却容易忽略他与社会、阶级的关系。

劳动人民付出巨大,到头来两手空空,“犹饿死”。这一下子把问题突显出来,迫使大众不得不思考,这悲剧又是谁造成的?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寻找。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每日所食的“盘中餐”,看似平常无奇,却凝聚了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而在当下被提及,让人觉得有点说教的味道,甚至产生误解:现在又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盘中这点食物真有那么重要吗?

若真这么想,我不做争辩,稍作沉默。

这句不是在说教,也不是无病呻吟。它不仅有说服力,还有诗人无限的愤懑和同情。

它提醒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背后是农民辛勤耕耘的汗水与付出。

那时,田地辛辛苦苦刨食,一年到头来,又有多少能够真正落到普通百姓的餐盘中呢?更多的,或许被权贵之人挥霍,或者被囤积在仓库中发霉。

“粒粒皆辛苦”则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我们的思维盲区。它不仅适用古代社会,更适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

正如那些小创作者,他们辛辛苦苦码字、夜以继日创作;结果,原创没火,而剽窃者逍遥自在,倒打原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正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另一种诠释吗?

那些享受着他人劳动成果的人,往往忘记了真正的价值所在。

而《悯农》放在当下,依然是一种精神,是对劳动者的认可和感恩,它呼吁我们尊重每一个劳动者,无论是自媒体人,外卖小哥、还是快递员等等。

它承载着教育,让我们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并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再以没有任何一首诗,比《悯农》更有共情力。

因此,《悯农》值得我们时常品读,时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