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城,有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藏在校内的博雅楼中。近日,重庆晚报记者碰巧跟着一群外国师生一起参观了这个博物馆。这群外国师生,会好奇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池瑶满春”?

在民俗文化厅内,收藏有许多匾额,走在最后的一位外国男生指着乾隆十六年(1751)涪州知州题赠“春满瑶池”匾,问:“什么是池瑶满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与社会学院邓晓教授:

我们馆内收藏有从清代乾隆时期到民国的百余张匾额,它们型制较大、内容丰富、雕刻精致,种类有寿匾、颂匾与贺匾等。“池瑶满春”其实是“春满瑶池”,因为中国古文是从右往左读。“春满瑶池”是一块寿匾。中国习俗以满整周岁划分年龄段,比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岁九十岁耋耄,百岁期颐。古人通常四十岁可祝贺生日,五十岁才能办寿酒并接受他人祝福,而送“寿匾”则是向尊长祝寿的一种很隆重的习俗。在古代对有德行的老人,州县官吏也会通过送寿匾以示敬重。古时,通常以椿(树)比喻男寿星,以萱(草)比喻女寿星,例如“椿荣萱茂”匾。在中国的神话中,“瑶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她的园中种有蟠桃树,吃了蟠桃可长生不老。这里,“春满瑶池”的寓意是祝愿女寿星能够像西王母一样永葆青春。

真的可以向神龛许愿吗?

在民俗厅内的四合院中,博物馆的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座古代的神龛,几位外国老师在门口试探着问:古人真的是在神龛前祭拜神灵、先祖,并向他们求助、许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与社会学院邓晓教授:

这是一座清代木质神龛,高约4.2米,它虽高不及渝北民俗博物馆收藏的神龛(4.7米),但在川东地区也是很少见了。不过,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它的檐饰上,有精美的双龙戏珠透雕,龙身和四爪都生动有力,龙在中国是权威与吉祥的象征。在四进重檐内,还有一些精致的木雕神(人)像,它们有较高的人文与艺术研究价值。这座神龛的用料应该是柏木,川东地区不产红木,但多松、柏、杉、黄桷、桉、楠木等,除大富大贵家庭外,很少用红木做家具。柏与松在传统文化中,有坚挺梗直、万古长青的寓意,颇受民间喜爱。龛内有“天地君亲师”牌位。在民间,这五个字的写法是有讲究的:有说“天地”二字要写得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天字站着写,地字坐着写;也有说要“人不顶天、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比肩”,意即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親(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師(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恩不忘(撇开)。此外,还有“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等说法。

古代中国民俗重祭祀。神龛通常立在祠堂或大户人家堂屋正面,是祭祀天地、神灵、君王和祖先、圣贤的地方,这对研究民风民俗有较高的价值。比如祭祀天地,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先人,寄思念情怀、求先祖保佑;祭祀君师(孔子)求科举顺利、仕途畅通。当然,祭祀时免不了要燃香、上供品;同时,在许愿达成后是需要还愿的。

这些是真的古床吗?

在堂屋旁的三间房内,分别放着一张精雕细刻的拔步床。参观的学生问:这是真的古床吗?它们的雕饰有什么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与社会学院邓晓教授:

展厅内的这三张古床,分别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是我们团队从民间收集的。

这三张床的陈列,我们主要是按照规模和纹饰内容布置的。主房里的古床,气势宏大,踏板双拼、垂帘重叠、有蝴蝶、金瓜、藤蔓等雕饰,凸显一家之主的地位,寓意子孙后代如瓜瓞绵绵。而老人房中的床上,雕刻有蝴蝶和猫(耋耄)的纹饰,这与仙鹤或白鹭纹饰相同,寓意着主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另一间婚房的床上则雕刻有喜鹊、松鼠葡萄等纹饰,寓意喜上眉梢、多子多福。

在我国南方,古床俗称“拔步床”,实为架子床,方便挂帐避蚊虫。有一种解释“拔步床”原称“八步床”意为床很宽大,从床头走到床尾需行八步。该类床有踏板,要拔腿踩着踏板向上,而“拔”有向上之意,且“八步”与“拔步”谐音,所以遂称“拔步床”取其吉祥意。拔步床亦称“半间床”“千工床”,以言其宽大占屋半间和精工细作。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