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众所周知,清朝由于闭关锁国,错失了发展国家的良机,于是很多人将1792年,英国使者来华祝寿,看作是清朝最后的机会。

但根据记载,清朝有派遣专门的间谍,在中东,欧洲等地区查探当时世界各国的主要状态,各国接连爆发的起义,工业革命等等,清朝心中都是一清二楚的。

而康熙熟知微积分,并且有自己的欧洲老师,这说明清朝内心并非盲目自大,但为何坐看欧洲崛起而自身无动于衷呢?

乾隆的那一封976字儿的信,又暴露出了当时怎样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新老帝国的见面

1792年9月26日,志得意满的英国向着最终的圣地发出了第一次探访,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浩浩荡荡的开向中国。

按照马可波罗写的游记记载,东方被誉为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自西方殖民主义兴起之后,东方便被视作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

不过此时,中国经济GDP,人口规模,综合国力都达到了鼎盛,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虽然英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在世界上独霸,但是他并没有信心战胜这个老牌的强国。于是,在这个阶段,英国同清朝的交流主要是希望经济之间的贸易,为英国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寻找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年恰逢乾隆的八十大寿,于是英国便在1792年提交预约函,随后便带着大量的礼品前来贺寿。

根据记载,为了能够成功打通此次的通商口岸,英国煞费苦心,为了展现出自己的庄重,出动了共计700多人的使团。

为了更好的展现英国的国力,这七百多人中包括军事地图,测绘人员,情报人员,秘书,医生,翻译等。而在舰队的选择方面,都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战舰,堪称战力之最,表达了当时英国最尖端的军事力量。

从世界的一端到世界的另一端,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在海洋上经历了九个月的漫长时间。即便是心中知道西方世界的发展,但是此刻的乾隆仍旧固执的将西方认为是奇技淫巧,不上台面,于是他向英国使团展现了自己的地大物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此次接见,清朝的相关接待人员展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欢迎,沿途各级官员皆为此次出访安排了许多游览事宜,包括设宴,看戏,赏赐等。

不知是出于气势上的打压,还是凑巧,此时的乾隆对于英国的贺寿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反倒是留在承德避暑山庄久久不愿离开。

要知道为了此次交流,英国时段费尽心机筹集了600多箱各样礼品,还有最新式的战舰君主号的模型,这可是当时英国最强大的军舰。

英国此举,也是想向清朝彰显自己的武力能力。大棒加胡萝卜的心思尤为明显。

只不过这一切,被乾隆的一通操作给杜绝了,乾隆直接要求这些人将所有的礼品,全部留在圆明园,只留下一些小摆件儿带着前往热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冲突初现

来自东西方之间的礼仪是不同的,由此本着尊重世界各方文化的原则,理所应当按照西方的礼仪约束前来探访的人员。

但是满清不理解,他们心中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盖以清朝之威威震世界,于是便要求英国使团学习中国之礼仪。

何为中国礼仪呢?按照中国朝贡体系,自古以来就有薄来厚往的传统,在使者礼节上必须显示出尊卑有别。

意思就是,无论是东南亚还是来自西方国家,都需要对中国实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然而这在当时的英国使节来讲,是一种严重侮辱英国皇室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此次交流虽然名为朝贡实为交流,自然不愿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英国使团的记载,为拿出当时最大的诚意,英国人希望按照英国的礼仪来展示出取悦中国皇帝的心思,但是这并不能换来清朝的让步。

于是双方谈判进入僵局,最终还是英国使团让步了。

因为在此次事件之后,乾隆认为英国人没有礼仪,不过蛮夷,于是便不愿继续交流,下令要求英国使团原路返回。

按照双方的约定,欢迎宴会上英国使团行单膝下跪礼,正式的寿宴上行三跪九叩之礼。

由此也能看出,虽然乾隆同意了双方继续交流,但是对于对方的好感心中已经大打折扣,而且乾隆始终认为英国只是来朝贡的,下级国家自然没有向上级国家提要求的道理。

在后来乾隆便表现的兴趣缺缺,对于英国提供的西洋表等合理毫不感兴趣,反倒是对使团负责人的儿子很有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英国使团中,这个小孩儿是少有的会说中国话的人,借此英国以为可以提一些要求,乾隆会同意。

随后双方一共经过了两次见面,乾隆也象征性的赐给了英国使团一些金银珠宝,至此,乾隆便认为完成了天朝上国的架子。

随着贺寿的结束,乾隆已经不希望这些英国人继续留在中国,于是便派出了心腹大臣和珅前往训话。

英国使团知道这是清朝皇帝再给自己下逐客令了,于是紧忙进件,提出了自己的一番要求。

三、大国形象落幕

在最后一次见面时,英国的使者最终还是不忘记向清朝提出自己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允许英国人开设通商口岸,在天津,浙江等地区经商,允许在北京开设仓库存储货物,允许开设大使馆,允许自由出入广州,确定关税条例不加收其他费用等。

从现在的目光上来看,英国对于和清朝开辟通商口岸的热忱十分强烈,而以上那些制度也是常规两个国家之间,开辟通商口岸的常用手段。

换句话说,英国的这些要求只是为了方便贸易而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也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对于开辟两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渴望。

只不过,乾隆当时显然没有现代国家的世界观,于是把很多英国的正当要求当做了丢失国土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国当时的法律法度,英国的所需要求,与当时的基本法律相违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那么仅靠一国之言便要求中国改变当时的规章制度,那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

果不其然,最终前轮以不变更改定制而拒绝了全部请求。

经过几轮面谈之后,乾隆心中的孤傲上涨到了顶点,看到这几个心烦的英国使团立刻要求其从陆地离境。

这其中其实也存着乾隆的心思,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十分富有,当时又正值康乾盛世的高潮,即便西方世界经济发展,也无法同这盛世相提并论。

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各地官员尽可能的向西方社团介绍中国各地的繁荣富强,而且乾隆还亲自给使团发出一封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敕谕大意是“天朝”宽大为怀,免去“生番”的跪拜之礼,但对驻使、通商这两项要求,乾隆皇帝则断然拒绝,并谕告英王:“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咭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教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庭,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信件中,乾隆首先说,对英国国王前来贺寿的行为表示十分开心,随后便是对英国提出的交流进行一辩驳。

例如那句,“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在文章的最后,乾隆傲慢的说出了那一句遗臭万年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不贵重……无所不有。”意思是我们要什么有什么,不需要与你们有什么联系。

由于清朝的傲慢,这最后一次契机被彻底放弃,那些只要稍稍研究就可让清朝科技进步的众多礼品,都被当做了圆明园内无用的观澜摆设之物。

此次交流,乾隆并没有被激励着前行,反倒是西方彻底认出了中国隐藏在繁荣富贵下的腐败和不堪。

在沿途而下的各级浏览中,英国使团彻底见识到了清朝的军备武力,看出了其外强中干。用英国使团的话叫做,大清就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要两艘战舰就能战胜整个清王朝的海军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16年时,中英之间又一次交流,此次的结果比起上次更加不堪。由于嘉庆道光的逐步推进,清王朝在此时才彻底确立了闭关锁国的态度,却不曾想刚落实没多久,便在1840年时被英国一脚踹开。

如今这封900多字的信,依旧被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当中,这字字珠玑的愚昧,不仅嘲笑了当时的制度,还昭示了中国必将河在英国的竞争中被彻底甩下。

结语

其实历史上,清朝并非是完全的闭关锁国,而是开辟了专门的国营性质的对外交流口岸。

这也是为何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之间能够形成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随着大量的白银回游中国,英国急需摆脱这种贸易逆差,于是才向中国大地兜售烟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政策的角度上看,林则徐禁烟是完全没错的,错就错在当时清王朝并不具备足够的武力,来保护住自己这些赚取到的利益。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才惊奇的发现,这些年自己从来不重视的奇技淫巧,竟然能够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只不过此时为时已晚。

参考资料:
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你这个国王,远在重洋却能倾心归服——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中信出版·文艺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