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有车企大佬,包括广汽曾庆洪和吉利李书福,站出来公开呼吁,中国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车不能再卷下去了,企业要想办法盈利和贡献税收,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

只能说,这才哪到哪呀,更残酷的竞争现在才要开始,苦日子还在后面呢。

就以当下最火爆的新能源汽车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车生产和出口国,去年,我国一共生产了959万辆新能源车,其中出口了132万辆,随着欧美以「产能过剩」为由开始加征关税,这部分外需岌岌可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现在动手的还只有美国,只是用膝盖想也知道,五眼、欧盟和日韩马上就会跟进,北美和日韩市场本来就进不去,加不加无所谓,这里面真正要命的是欧盟。

去年,中国一共向欧洲出口了64万辆电车,占比超4成,前五大出口国中,欧洲就有三家(比利时、英国和西班牙),一旦欧盟追随美国脚步,只剩下东南亚和拉美,恐怕很难成气候。

坏消息是,德国和匈牙利似乎已经顶不住了,最近传出,欧盟打算于7月就开始对中国电车加征临时关税,税率可能在20%~50%,虽然远不如美帝猛烈,但也足以伤筋动骨了。

再加上拜登对一众发展中国家的拼命游说,假定未来中国的电车出口下降一半(玄学,但也不为过),即便按照去年的数据,都会多出来约70万辆电车不得不在国内销售。

事实上,外需下降只是内卷加剧的一小部分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市场的日渐饱和和行业出清的白热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仍旧列举一些数据。疫情前的2019年,国内的电车产量只有124万辆,到去年仅5年时间,就翻了近8倍达到959万辆,平均年化增长超过50%,甚至比彩票和避孕套还要火爆。

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从19年的不到5%,一口气飙升到了今年一季度的32%(每卖出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电车),增速几乎与产量持平。

作为对比,引领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的美国,当前的渗透率还不到10%;只剩下了汽车产业的欧洲病夫德国也才20%;拥有全球第一车企丰田的日本甚至还不到3%。

而一个常识是,早在2017年,中国的汽车行业就已经见顶,当年销量约2900万台,未来伴随经济下行,能维持住这个体量就相当不错了,也即国内的电车市场很可能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过剩。

这也是传统车企老板频频攻击新能源汽车的原因:它并不是开创了一个新行业,或者创造了一个新需求,而是在凶猛地抢夺油车市场的蛋糕,几乎可以说电车市占率提高多少油车就得下降多少,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既然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见顶,那为何还有如此多资本选择入局呢?原因显而易见:这块蛋糕太庞大了,且它们都觉得能熬死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去年我国汽车零售额4.86万亿,按照电车30%的市场份额算,那就是一个约1.5万亿的庞大市场,哪路资本不想分一杯羹呢,况且这个数字还有可能继续提高。

最关键的是第二点。前面说过,电车市场很可能已经饱和,但产量却仍然在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这无疑会产生两个结果:1.传统车企越来越难过;2.新能源车企加速出清。

以今年举例,假定依照惯性,电车产量增长了50%(一季度增长了32%),那到年底产量就会超过1400万辆,几乎与油车对半,这种情况下,要么渗透率得提高到50%,要么就得有新能源车企退出。

当然,很可能是两者同时进行,但鉴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足够高,因此更有可能是后者。

这也是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企竞争的基本现状,即通过不断增产降价,一方面蚕食油车的市场份额,一方面让同行破产。根据统计,过去5年,已经有超过400家新能源车企倒掉。

那何时是个头呢?也不难猜,就跟之前的外卖和打车行业一样,当只剩下一个绝对大佬和几个小弟时(数量不超过10家甚至5家),竞争就会放缓,新能源车企就会想方设法提价盈利。

不用说,这个大佬肯定是比亚迪。去年,国内电车(型)销量排行前20名中,比亚迪就独占了9款,全年一共卖出了302万辆,占到我国电车总销量的近1/3,未来这个比例至少会提高到一半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想,自然是小弟之一,它也是除比亚迪之外,唯一已经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去年开始)。至于特斯拉,实力是有的,可是运气已经用光了,未来伴随地缘政治动荡,前景相当不明朗。

行业出清的过程是相当残酷的。以蔚来举例,李斌从2014年就进入电车行业,十年过去了,亏了近千亿,也才卖出了约50万辆汽车,平均每辆亏损20万,要是最终活不下来,这么多钱就打水漂了。

雷布斯老是自豪地宣称,小米造车首期就投入了100亿,未来10年还将投入约700亿,这点钱在重资产的汽车行业真是不够看的,100亿勉强就只能入场而已,一下就烧没了。

雷军的开挂人生,很可能要终于造车。当然,也包括绝大部分的造车新势力,未来这两三年,应该泡沫就会逐一破裂,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