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留份“自私”给自己。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帮助你;给孩子机会安慰你;让孩子学会保护你;告诉他你需要他。自尊自爱,自私自在的父母,才会被孩子温柔以待。。

——萨姐

作者:暖心

常听见有些父母这样说:“再苦不能苦孩子”。

所以他们尽量对孩子好,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对孩子有求必应;

“别人家孩子有的,咱们家孩子也要有”:给孩子的东西都不比别人的差;

“孩子,只要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不要他管”……

带着这样的观念,很多父母总是倾尽全力去养孩子,可是却把孩子越养越自私。

前不久,就听到一位妈妈吐槽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那么辛苦地带他,半夜发烧背着他去医院看病人都要瘦几圈,没想到现在上了大学,除了要钱,电话都不会打一个……

俗话说: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父母给予的太多了,容易削弱孩子的能力。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自私”一点,不仅让自己轻松,还能赢得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自私”的父母,爱自己多一点

赢得孩子的尊敬

有一位朋友说:

我每天下班都会晚回去十分钟,在楼下坐着发呆,只有这十分钟我感觉是我自己。

自从有了孩子,她每天累得像陀螺。

下班回家马不停蹄地做家务、辅导孩子功课,早上六点起床换着花样给家人做早餐。

可是她付出这么多,儿子却经常朝她大吼大叫,丈夫也总是指责她脾气暴躁。

有时候她也想:自己的“牺牲”算什么?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没有一点价值。

其实,像她这样这样的妈妈有很多,在家庭里总是扮演“付出”和“牺牲”的角色。

可是一旦一个人失去“爱自己的能力”他就失去了价值。

就如《母亲进化论》中所说:

“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已经空了的车子,无论你如何使劲踩油门,都不过是在空转。”

没有自我的父母,只有空洞的思维和道理,所以在孩子眼里是“无用的”。

反而是那些“为自己而活”的父母能赢得家人的尊重。

综艺节目《是妈妈也是女儿》中,欧阳娜娜的妈妈被问到“最爱谁”时,她说:我最爱的是自己。

她认为“爱自己是首要任务”。

她带着这样的观念,活成了女儿们心中的榜样,获得了女儿的认同和爱。

欧阳娜娜曾在一封给妈妈的信中说:

“我像一条鱼向往大海,不管未来有多么波涛汹涌,你在哪里,平静和安心就在哪里。愿我能做一个像你一样的好人,这才是我的终极人生目标。”

爱自己,才有被爱的权利。

无论我们在家庭里扮演什么角色,请保持一点“自私”吧:

没必要事事都先考虑孩子,把自己的心情放在第一位;

穿衣打扮、读书学习这些事一样都不要落下。

“精致”的父母,才会让孩子仰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自私”的父母,学会“索要回报”

赢得孩子的感恩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很常见:

生病了,强忍着难受不告诉孩子;
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帮自己干活;
有好吃的永远第一个拿给孩子……

在孩子的事情上,父母永远都在付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度付出,很有可能将亲子关系发展成主仆关系。

过度付出会模糊孩子的心理界限,让他觉得:我可以随意享受父母的好,而不必回报他。

李玫瑾在《圆桌派》中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一个单亲妈妈,为了养孩子,每天至少开14个小时的出租车。

可儿子并不体谅妈妈,不仅学习不好,还经常在网吧里打游戏。

无奈之下,妈妈在校门口贴了“悬赏帖”:

“谁能帮我家孩子戒掉网瘾,我给他一万块钱!”

有位好心人给她支招:每天带孩子一同出车接客,让他体验真实生活。

妈妈听从建议,干脆不让儿子上学,每天带着孩子跑出租。

没过多久,儿子熬不住了。

儿子看见妈妈辛苦赚钱的模样,吃饭喝水上厕所都要挤时间、为了多赚点钱多远的路都愿意跑。

于是儿子说:

“妈,我一定好好学习,以后撑起这个家!”

父母可以“无私”,但不要一直给予,否则你会放大孩子的“得到感”,让他只懂享受,不懂感恩。

我们有“给予”孩子的义务,也有“索取”的义务,任何时候,爱都需要回报。

将“给予”与“索取”融为一体,才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懂得责任。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机会”:

让孩子帮助你;给孩子机会安慰你;让孩子学会保护你;

告诉他你需要他。

双向奔赴地付出,会让爱变得更浓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自私”的父母,生活上更“懒惰”

赢得孩子的独立

一位网友吐槽自己的孩子太“无能”。

上小学时,她每天会帮女儿选好衣服,整理书包;晚上放学回家什么也不让她做,只管学习。

她为孩子做的这些事,一直延续到初中,后来她发现了:女儿越来越懒了,每天放学啥也不干,吃饭还等着人“投喂”。

有时候她工作忙没时间收拾屋子,女儿的房间就会乱得像猪窝,衣服鞋子到处乱堆。

她提醒女儿“自己收拾房间”,女儿就说:“我不想弄,妈妈你帮我”。

“杀”死一个孩子:什么都不让他做就可以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表示:

事无巨细帮孩子包办好一切,绝不是摧毁孩子自理能力那么简单,还可能毁掉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人生发展。

如今,很多的啃老族不就是如此吗。

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帮助,明明是健全的人,活得却像个“婴儿”,还时不时地指责父母无能。

哈佛大学有项调查表明: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就业率为15:1,收入也高出20%

动手能力就是孩子未来的做事能力,只有越独立,孩子才会越优秀。

在网上看过一个场景。

一个2年级的女孩早上起床比父母还早当爸爸妈妈还早,她穿衣服的时候,父母还在呼呼大睡。

起床之后,小女孩刷牙洗脸,刷完之后还给妈妈挤好牙膏接好水放在一旁。

她给自己煮好鸡蛋泡好牛奶,吃完之后妈妈才慢悠悠地起床。

从孩子3岁开始,父母就要慢慢地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给孩子。

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食其力”的思想。

让孩子明白:只有自己亲自走出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自私”的父母,金钱上更“抠”

赢得孩子的付出感

有些父母总觉得,现在条件好,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就行了:

孩子想要乐高玩具,这个不贵,也可以满足;

想吃肯德基,去游乐场,买电话手表等,只要能满足的,都不会拒绝……

可是,过度的物质满足会对孩子起到“副作用”。

心理学上有一个“棘轮效应”

指的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无限制地物质满足会放大孩子的无知,最后孩子会变得:

看到什么就想要,还要威胁父母必须满足自己;
有一种“我想要什么,都一定要得到,不管好坏”;
不管家庭条件如何,总是习惯攀比。

父母,千万别让孩子做一个“不劳而获”的人。

付出和需求要成正比,才能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一位网友分享了他的育儿经验:

他们家每月都要开一次家庭会议,议题是:“这个月你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于是他们一家四口就会,把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说出来。

爸爸想要一辆自行车;妈妈想去办张健身卡;哥哥想要乐高;弟弟想要电话手表。

然后他们会先满足爸爸妈妈的愿望,因为他们为家庭付出了。

如果哥哥和弟弟想要的东西就要付出劳动力。

他们家规定孩子:扫地一次一元、洗碗一次3元、做饭时帮忙打下手2元……

这位网友说:

“我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需求要与付出对等,我们每个人不能为了一己享乐,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许这样的父母很“抠门”,但是却能培养孩子的韧劲,让孩子既懂得享受,也懂得去获取。

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适度的“物质匮乏”更能激起孩子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自私”的父母,错误面前更“爱计较”

赢得孩子的责任感

我们经常看见有一些“熊孩子”搞破坏、扰民、打人,他们的身后都要么站着视而不见的父母,要么就用“他还小”为原因替孩子敷衍了事。

殊不知,孩子的坏毛病往往会根深蒂固地印在他的言行里。

从儿童行为学上来说:

在孩子3-12岁这个阶段是塑造人格最好的时期,如果这个阶段不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很难树立他的价值观,那就会让孩子终生成为一个“坏孩子”。

演员狄莺曾经就因为纵容儿子犯错,让儿子走上了绝路。

她的儿子18岁的时候,因为私藏枪支弹药,并且扬言要对就读的高中发动恐怖攻击,被警察带走了。

教育最大的“觉醒”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犯错,父母要给孩子一种犯错是你自己的事,请你自己承担”的态度。

不纵容、不包庇,才能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卡尔·威特作为教师,记录了对儿子犯错的教育过程。

有一次,他带着儿子出去购物,结完账发现儿子手上多了一个苹果。

询问原因,儿子只是说“觉得苹果太好吃,顺手拿的”。

卡尔当时第一反应:教育儿子的时机来了。

回到家,他告诉儿子“拿东西要付钱,才可以拿”。

他要求儿子把钱还回去,并且他不会帮忙付钱。

儿子无奈之下,只好拿了自己存钱罐里仅有的一点钱币把钱还了回去。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随手拿过别人的东西。

事后卡尔总结道:

孩子的任何一点恶习都可能成为一座堤坝上的蚁穴,若不及时填塞,就会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形。”

孩子犯错,父母将他“推”出去,才是最好的“警告”。

看过一句话:“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

“爱孩子”与“立规矩”并立前行,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在传统观念里,父母是这样的:

多为孩子考虑,需有利他思维,要“心底无私天地宽”。

但是,这样的观念只停留在过苦日子的过去,如今的生活优越,父母过度无私,不仅消耗自己,还会摧坏孩子。

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留份“自私”给自己。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记住:

生病了,就让孩子去关心你;

再忙再累,也要留出时间给自己,用于自我成长;

条件再好,都要让孩子去付出;

再小的错误,都不能将就孩子。

自尊自爱,自私自在的父母,才会被孩子温柔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