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安)

公元552年,西魏长安城,白日喧闹,人来人往,一桩凶杀案陡然发生,一个叫做杜叔毗的普通百姓杀掉了另外一个普通百姓曹策。

当时那场面,相当骇人,人群惊呼四散,杜叔毗手持利刃,追着曹策是一顿猛砍,三两刀下去,曹策的胳膊,大腿都被割出伤口,鲜血一时喷涌,曹策一边跑,一边连连告饶,求杜叔毗放自己一条活路,杜叔毗哪里听他讨饶,手起刀刺,直奔曹策胸口,那真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曹策痛哼一声,宛如高墙一般轰然倒塌,栽倒在地,抽搐几下不再动弹,俨然是命丧当场了。

朋友们,长安是什么地方,那是西魏当时的都城啊,此地天子脚下,是治安良好,戒备森严,杜叔毗的确是成功把人杀了,可是他既然选择在这个地方行凶,他就应该知道,杀了曹策,自己也是插翅难飞。

有意思的是,这哥们似乎压根就没想过逃跑,他眼见曹策已然身死,一不走来二不逃,反而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哭声如诉,催断心肠。

泪水顺着杜叔毗的眼角滑落,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眼泪伴着雨水冲刷脸庞,在杜叔毗的脸上,那分明是一种欣慰和解脱。

长城内的禁军很快出动,将杜叔毗团团围住,而杜叔毗早就扔掉了行凶的腰刀,双臂向后,做出了束手待毙的姿态,片刻之间,杜叔毗就被拿下,押送到了长安城的死囚牢房之中。

原来,这哥们本来也没想过要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魏五铢钱)

这西魏的法律,还是比较严苛的,因为西魏处于南北朝,当时的情况是,天下隔江而治,大体以长江为界,南方是南梁政权,北方则是一分为二,一半是西魏,一半是东魏。

西魏是割据政权,又身处于乱世之中,而乱世王朝的统治者们立法用法的一个普遍标准就是从严从重。

比如,在一些比较安定和平的朝代里,统治者都讲究轻刑省狱,最典型的就当属汉文帝和汉景帝,因为那时天下初定,皇帝爱惜生民,讲究个休养生息,小偷小摸之类的可能关两天就放出来了,但乱世之际却罕有君王执行此法。

南北朝也好,五代十国也罢,在那种环境中,人心沦丧,世道不稳,以下犯上的兵变是司空见惯,突然爆发的农民起义更是习以为常,如果统治者找不到解决权力高危和社会矛盾的办法,他们就会普遍诉诸于武力,寄希望于简单高效且粗暴的执法方式,也就是严刑峻法,因此割据政权为了震慑百姓,维护统治,往往是偷只鸡就要流放,偷个狗就要杀头。

您想想,杜叔毗当街杀人,在皇帝的家门口把人给捅死了,别的不说,这得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朝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给他弄死都是轻的,搞不好九族都给他诛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个杜叔毗只在死牢里关了三两天,竟然就被放了出来,不仅毫发无损,而且无罪开释。

要知道,这个杜叔毗,他此时在西魏朝廷里无官无职无后台,也不是世家大族,更非皇亲国戚,他什么也不是,就是个普通白衣,不可能会有人从死牢里把他给捞出来,既然如此,他又何以逃出生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奚武 形象)

这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事情,还要从多年前的一桩往事,开始说起。

当年,是公元551年,西魏大统十七年。

这一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出大将达奚武攻打南梁,南梁方面则派出了宗室将领萧循来抵挡此次进攻。

南梁的开国皇帝,是武帝萧衍,萧衍有个异母弟叫做萧恢,而这个萧循,就是萧恢的儿子。

达奚武早年曾经参与过潼关之战和邙山之战,他是西魏的老牌武将,战斗力非常强悍,自然不是萧循一个贵族子弟能抵挡的,当然萧循这个人在地方为政很不错,百姓间素传他的好名,可战争终归是无情的,加之南梁境内正爆发侯景之乱,中央朝廷近乎于失控状态,萧循得不到外援,这仗打起来就更难了。

达奚武率领大军势如破竹,萧循连连败退,很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了南郑。

南郑,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

打,肯定是打不过了,突围,唯恐伤亡太大,萧循思来想去没办法,只好派人到长安去请和,反正能多拖一天就是一天。

而这个被派出去请和的人,正是杜叔毗。

杜叔毗,字子弼,京兆杜陵人,是关中望族出身,其人早年丧父,独自赡养寡母,以孝行闻名于乡间,少年时更勤学苦读,人聪慧,有大志,颇有名士之风。

杜叔毗临危受命,孤身一人前往西魏长安,拜见了西魏丞相宇文泰。

西魏从立国伊始就是一个傀儡政权,虽然明面上仍然是拓跋氏坐天下,可就如东魏的实际掌权者是高欢一样,西魏朝政大权也一直在宇文泰的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宇文泰 形象)

关于这次会面,史书没有记载具体内容,至于俩人到底谈了什么也无从得知,不过很显然宇文泰对杜叔毗极为敬重,不然《周书》里也不会这样记载:

循令叔毗诣阙请和。太祖见而礼之。

您想,战场上的弱势方是南梁,萧循的军队被包围在南郑,杜叔毗这趟去是求和,是恳请西魏罢兵,本来身份上就和西魏不太对等,却还能得到宇文泰如此礼遇,可见当时应该谈还不错,搞不好宇文泰都被杜叔毗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就要答应退兵了。

可是,就在杜叔毗出使长安还没回来的这个时间段,那边的南郑却悄然爆发了一场危机。

萧循手下有俩参军,一个叫做曹策,一个叫做刘晓,这俩人一看南郑被围了这么久了,预感前途不妙,又看杜叔毗这么长时间还没回来,认为西魏军恐难退兵,于是俩人就开始合计,想要献出城池,直接投降达奚武。

曹策和刘晓要投降,他们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另外有几个同僚不同意。

萧循的帐下不止有他们两个参军,另有参军杜君锡,杜映,杜晰仨人。

这三个姓杜的参军,都是主战派,他们肯定是不会投降的,曹策和刘晓知道,如果他们扬言献城于西魏,这仨人肯定和自己唱反调,肯定反对自己,所以为了把这个隐患给消除掉,曹策和刘晓竟然带了一帮军士发动哗变,擅自做主,在军营里就把这三个姓杜的参军给杀掉了。

当然这事儿也不可能瞒住,三杜前脚被杀,后脚萧循就知道自己的部下造反了,他火冒三丈,自己在前线正着急呢,没想到后院起火,哥们手起刀落,直接就把刘晓给砍了。

请注意,谋乱的是曹策和刘晓,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也许是曹策在朝廷里有人,所以萧循只杀掉了刘晓,而把曹策给赦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循 形象)

外头的事情一团糟,内部也开始出现裂隙,萧循这队伍是越来越不好带了。

西魏的达奚武当然也看得出萧循所面临的困境,对于他来说,汉中迟早会得到,攻取南郑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可打仗就要有损伤,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所以达奚武立刻派出了一个叫做柳带韦的官员出使南郑,游说劝降萧循。

柳带韦这个人,是个辩才,一般要游说敌方主将投降,说白了就是咔咔给钱,保证其投降之后的高官厚禄,可柳带韦知道萧循出身皇族,不说视金钱如粪土吧,至少西魏给的仨瓜俩枣他是看不上的,所以柳带韦见到萧循之后一点利益相关的事情都没说,而是轻描淡写的提出了一个想法:

您归顺西魏,免得汉中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您这是造福万千生民啊。

世人都知道萧循善政爱民,他最怕治下的老百姓受战争之苦,柳带韦这字字句句等于是往萧循的心口窝上戳,萧循思量再三,最终选择了开城献降。

南梁军降了,萧循和曹策等人就都跟随西魏军来到了长安,另有安置,可是前不久出使西魏求和的杜叔毗却有点受不了。

自己在敌我之间斡旋,还打算拖时间呢,结果队友直接投了。

投降还不算,杜叔毗在南梁军队左找右找,愣是没找到那三个姓杜的参军。

这仨参军中,杜君锡是他的哥哥,杜映和杜晰是他的侄子,这都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可再一打听,杜叔毗知道了前因后果,三位至亲竟然早就被参军曹策和刘晓杀害了。

杜叔毗当时心态就崩了,史书说他“朝夕号泣”,可见他何其伤心难过,于是他干脆一纸奏疏,把曹策告到了朝廷里,要求西魏方面为他做主。

是啊,曹策和刘晓都是害死亲人的凶手,刘晓已然伏法,可曹策凭什么能逍遥法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叔毗 形象)

杜叔毗的想法很简单,他要为死去的亲人讨回公道。

西魏朝廷接手了这个案件之后,他们也很困惑。

一来,这件事儿发生在曹策归附西魏之前,就是说曹策当时还是以南梁官员的身份犯案的,现在曹策已经投诚西魏,如果朝廷还要追着他以前的罪行不放,以后谁还敢来投奔?

二来,曹策杀害三杜的目的是为了投降西魏,从这个角度来说,西魏也没有理由去惩罚一个投诚自己的人啊。

朝廷合议之后,驳回了杜叔毗的状告,也就是间接认定了曹策无罪。

在西魏看来这很合理,可在杜叔毗看来,这很不合理,简直没有道理,哥哥和两个侄子都是为国效忠之士,却横遭小人暗算,难道他们就这么白死了?

杜叔毗很愤怒,他恨不得自己去手刃仇敌,亲自了结曹策的性命,可是杜叔毗的老母也因为因此投诚而迁居长安,自己杀了曹策,早晚也是一死,可留下寡母无人照料,又或是因为自己的罪行而牵连母亲,杜叔毗又于心何忍呢?
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老太太通晓人情世故,又岂看不出儿子的心事,面对杜叔毗的两难抉择,母亲只说了一句话:

汝兄横罹,痛切骨髓,曹策朝死,吾以夕殁,亦所甘心。

你的哥哥横遭此祸,我作为母亲痛彻心扉,如果曹策早上被杀死,我愿意晚上死,也心甘情愿。

面对母亲的决绝,杜叔毗没有说话,他叩首三拜,以报母亲养育之恩,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仇雪恨)

再之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在长安纷乱的闹市中,杜叔毗怀揣利器,手刃曹策于长街。

那是一个午后,残阳如血,西风晚照,手刃仇敌的杜叔毗仰天大笑,又痛哭流涕,他没有逃走,也没有挣扎,而是从容的跪倒在地,打算担下当街行凶杀人的罪责,一命抵一命。

《周书》中对于杜叔毗的行为,是这样评价的:

雄亮衔戴天之痛,叔毗切同气之悲,援白刃而不顾,雪家冤于辇毂。观其志节,处死固为易也。

这个案子,可谓是震动长安,朝野骇然,案情甚至都传到了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耳朵里。

宇文泰不是不认识杜叔毗,这个关中人士初来西魏,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厚的印象,再次看到杜叔毗,宇文泰蓦然的想起一段往事来。

那是北方还是北魏的天下,六镇起义的背景中,宇文泰颠沛流离,在残酷战争发生后,宇文泰的大哥,二哥,父亲,三哥相继死去,尤其是三哥宇文洛生,更是蒙受了不白的冤屈,活生生被尔朱荣迫害致死。

当亲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又有谁来洗刷自己的冤屈,又有谁来帮自己得报此仇?

公元552年,宇文泰亲自下旨,赦免了杜叔毗。

五年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代西魏建立北周,杜叔毗入仕,在北周为官。

十年后,杜叔毗奉命出征,讨伐南陈,战败被俘,南陈许以重金游说,杜叔毗誓死不降,从容就义。正义缺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