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患者家庭而言,“星星的孩子”从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可能就意味着将“独自闪烁”

一块块爱心田既是“星青年”们疗愈身心的“桃花源”,也成了他们学习自立的“工作坊”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憨兜家园建立了一套专业的教育和评估方法,将洗车步骤细分成18个模块,通过图画和标识,告诉“星青年”们哪里该竖擦,哪里该斜擦,哪里又该打圈儿擦

龙源带“星青年”们去旅游,还爬了长城。“他们现在也都是好汉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志浩 张力元

初夏。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的一片农田里,白菜、油菜、茼蒿挤挤挨挨,长得热闹。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的张洪波,看在眼里,笑意盈盈。于她而言,这些在大龄孤独症患者精心伺弄下,正在茁壮成长的“绿色精灵”,就是生命的希望。

46岁的张洪波,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2018年,她创立了济南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心智障碍者提供托养服务。

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为0.7%,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

随着全社会对孤独症认知程度的逐渐提升,我国针对孤独症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康复和融合教育等支持体系已初步构建,步入成年的孤独症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相对于小龄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大龄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青年”。

父母终将老去,“星青年”们何去何从?

在山东,社会各界合力探索对孤独症患者的全生命周期陪伴。包括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在内的多个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庇护性托养、支持性就业,给“星青年”和他们身后满心焦虑的父母“搭把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开办的憨兜洗车房,一名“星青年”在向记者介绍洗车流程(2024年3月24日摄) 李志浩摄/本刊

  手心向下抓住生活

十七八岁,如同人生的一道分水岭。

在普通家庭里,孩子成年意味着迈向生活新阶段。对孤独症患者家庭而言,“星星的孩子”从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可能就意味着将“独自闪烁”。

“因为无处可去,一些‘星青年’家庭只能选择‘一关了之’。”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理事长李彤,孩子也是一名孤独症患者。她多年观察发现:“有的大龄‘孩子’因为无事可做,多年的康复及学习成果消失殆尽。”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跟随李彤走进位于鲁中山区的一个孤独症患者家庭。这户位于山村偏僻处的人家,常年门扉紧闭。敲门多遍,孤独症患者严华(化名)的母亲才缓缓打开大门。

今年22岁的严华在普通小学和初中完成学业后,曾进入城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为此,一家人专门下山进城,租房陪读。如今,他毕业回家数年无事可做,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李彤多次尝试与其打招呼,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被问及孩子的情况,母亲直摇头:“天天赖在床上‘刷手机’。管不了,难管。”

在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有十多名学员是超过17岁的“星青年”。在张洪波看来,他们或许难以按照正常“成长流程”抽枝发芽,但也可以通过学习、劳动、锻炼,实现自食其力。

张洪波从周边乡村流转了数亩耕地,建成“星源爱心农场”。2023年和2024年,分别有140多块和80多块爱心田,以1200元/年的价格由爱心人士认租。

中心老师带领“星青年”们在这片土地上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埋苗子的工作,他们目前还做不了,但浇水、采摘大家都可以参与。”张洪波说。一块块爱心田既是“星青年”们疗愈身心的“桃花源”,也成了他们学习自立的“工作坊”。

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还创办了名为“走形”的文创工作室。专业教师指导有特殊才艺的孩子绘画、制作帆布包、创作明信片等,通过画展、义卖、直播带货等渠道筹集善款,用于特长持续培养和康复学习。

实现机构自我造血、“星青年”持续成长,是张洪波心中最大的目标。在老师和孩子们口中,记者听到了她不停对“星青年”们重复的一句话:“手心向上,是乞讨生活;手心向下,是抓住生活。”

  找到与社会的连接点

想让更多“星青年”们抓住生活的,还有李彤。2017年,李彤的孩子毛毛年满18岁,即将从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毕业。

“当时,一批孩子面临毕业,家长们忧心忡忡:接下来,该去哪儿?”作为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家委会主任,李彤决心带领家长们为“星青年”们建一个新家。

这一年10月,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成立。取名“憨兜”,寄托着家长们的深情:“憨”意指憨憨的孩子,“兜”表示为他们兜底,包容接纳。

众人拾柴火焰高。修整院落、拉土建房、清运垃圾……在当地政府、家长、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占地6亩的院子里建起了教室、厕所、厨房、餐厅等。

“房东很有爱心,只按一年5万元的低价收取租金,从来没涨过价。”李彤说。截至目前,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共接收了10位“星青年”,此外还有35位其他原因导致心智障碍的学员。

建好新家,李彤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如何让“星青年”们与社会建立更多连接,有尊严、有技能地生活。经过反复考察和试验,李彤选定洗车这一行业,与“星青年”们一起开启了创业之路。

“孤独症患者有几大核心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等。其中,重复刻板行为这一点刚好能与洗车行业的技术特点匹配。”李彤说。

然而,把“星青年”们培养成洗车工,并不容易。

“根据他们学习能力的强弱不同,平均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学习时间。”李彤介绍,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憨兜家园建立了一套专业的教育和评估方法,将洗车步骤细分成18个模块,通过图画和标识,告诉“星青年”们哪里该竖擦,哪里该斜擦,哪里又该打圈儿擦。只有通过“十八魔方阵”的严格考核,才能真正上手洗车。

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支持下,憨兜洗车房于2018年5月正式开门营业,成为山东省第一家残疾人洗车培训基地。经过6年发展,洗车房有了固定客源,以“星青年”为主的12名洗车工每人每月能收入几百元。

今年春节期间,憨厚洗车房日均清洗车辆超过80辆。在李彤看来,比这更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客人把这里当作一家普通的洗车行,也把‘星青年’当作健全人来提要求,并没有因为他们特殊而降低标准。”

如今,憨兜家园不仅开设了洗车房,还有爱心超市、陶艺工坊、花馍工坊,为20多名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工作岗位。

李彤说,掌握一门生存技能,就是打开了一扇融入社会的“窗”,希望他们能通过参与劳动、自力更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得益于每日工作,学员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得以改善。爱好画画的赵修新不仅熟练掌握了洗车技术,还作为“首席画家”把洗车流程画成了“漫画九宫格”;汪钰田自立门户,与父母一起打理起“憨兜洗车房”的第一家连锁店,一个月有了几千元收入。

此外,憨兜家园的辅助性就业帮扶实现了走出去:洗车房里的志愿者和“星青年”,成了手把手传授就业技能给更多人的带教师傅。目前,已有来自全省各地的90多名心智障碍人士,来到憨兜家园接受培训,学习洗车。

  青春绽放盼更多阳光

“劳动和就业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性疗法。”济南市慧爱残疾人服务中心理事长龙源说。

作为一位27岁“星青年”的母亲,龙源于2020年走上了与张洪波、李彤相同的道路。

非洲鼓、舞蹈、沙画、吉他、美术……慧爱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梦想星工坊”,让超过60名“星青年”和他们的家庭感到生活多了一些明媚的阳光。

“必须认识到,即便是孤独症患者中的优等生,工作效率也只有普通人的几分之一。”龙源说,“星青年”更好融入社会,有赖于助力残障人士就业的政策导向,企业对残障人士就业的接纳程度,家庭训练和准备情况,社会组织的专业辅导水平,以及社会大众的包容程度等多重因素。

李彤计划再建一间烘焙坊,开辟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当地一家爱心企业愿意免费传授烘焙技艺,但是场地、设备和启动资金让她发愁。

张洪波也面临类似的难题。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每年的场地租金高达50万元。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已将自家房产抵押贷款。下一步如何走,仍然未知。

龙源的“心愿清单”里,最迫切的一条是: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托养或日间照料机构涌现,满足心智障碍群体的多元需求。

令三人欣慰的是,社会的包容度比以前有所提高。

通过长期训练,憨兜家园已有20位包括“星青年”在内的大龄心智障碍者,能够独立乘坐公交车。“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双可以走出家门的‘腿’。”李彤说。

如今,李彤和毛毛走在路上,侧目打量的人越来越少。毛毛的自行车坏了送去修,修车师傅不要钱。去买炸肉,常常会多获赠一小兜。“这是一种情谊、一份关照。”李彤说。

龙源带“星青年”们去旅游,还爬了长城。“他们现在也都是好汉了。”龙源笑着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彤期待,全社会都能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去认识和了解孤独症,进一步完善对孤独症患者的托养、就业等支持性政策体系,为他们的“绽放”人生光彩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空间和更充分的未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