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资阳市安岳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几年来,该县着力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蚕桑产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增加该县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近日,从安岳县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目前,该县种植桑树7000余亩,已成立6家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家,蚕桑养殖带动务工就业达300余人,其中监测户30余户。

创新机制

构建蚕桑发展新模式

端午来,蚕事忙。6月10日清晨,安岳县鸳大镇舒桥村一派祥和景象,安岳县房屋征收局派驻舒桥村第一书记舒清华同往常一样,早饭吃罢,便习惯性地来到该村蚕桑养殖基地。

“蚕丝便是从这里出来的。”蚕房内,舒清华指着身旁一排排垂直悬挂的木格子架说。目前已有不少木格子里装满了蚕丝,一格格蚕丝晶莹透亮,轻轻抚摸,触感细腻柔滑。

舒清华拈起一缕蚕丝,笑着说:“别小看这一丝一缕,却‘织’出了我们村的致富路。”

原来,此前一段时间,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养殖的农户也较为分散,产业发展劲头不足。面对这一困境,舒桥村有效整合全村蚕桑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党组织+村集体经济+致富带头人+农户”的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

新模式,走出新“丝”路。“自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来,舒桥村的蚕桑产业得到了良性发展。目前,全村桑树种植规模达到100余亩,拥有蚕床10余张,预计年收益15-18万元左右。”盘算着今年的效益,舒清华眼里满是期待。

杨大姐是舒桥村养蚕的一把好手,几年来,她兢兢业业,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桑园里、蚕房内,总能寻见她辛勤劳作的身影。

“养蚕是一个细致活,什么时候喂蚕、怎么喂蚕,心里要有一杆秤、一把尺……”聊完养蚕经验,杨大姐又乐此不疲地说,“我们在蚕桑基地务工,既能就近就业,又能照顾家庭,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发展蚕桑产业是为了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眼下,舒桥村的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而如何种好桑、养好蚕、出好丝,推动蚕桑产业“更上一层楼”?是一个值得反复琢磨的现实问题。

“闷头干要不得,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舒清华将带领村民们进一步学习“中国桑都”乐至县的蚕桑养殖经验,优化产业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继续巩固舒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成果。

优化路径

开拓蚕桑产业新局面

如果说,鸳大镇舒桥村的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丝”路,那么安岳县拱桥乡槐佛社区无疑另辟蹊径,开拓了该乡蚕桑产业新局面。

拱桥乡槐佛社区新绸蚕桑专业合作社的桑园里,负责人史承伟正组织十几名务工人员采摘桑叶。几场雨下来,硕大的桑叶显得格外嫩绿。工人们一边摘着桑叶,一边分配着第二天的活计。不一会儿,工人们便背着满筐的桑叶,排着长队,小心翼翼地走进蚕房。

史承伟表示,他养的蚕并非传统意义上可以吐丝结茧的蚕,而是近年来新引进的一种可以制作药材的僵蚕。

“家蚕幼虫在吐丝前通过人工接种白僵菌让其感染,5到7天后蚕虫就会形成一个干燥体,这个干燥体就是僵蚕。它具有祛风止痛、润肺化痰的药用价值。”史承伟解释道。

“由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比较良好,我们养蚕的规模也在适时调整,去年我们养殖了200多张僵蚕,效益接近40万元,今年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再生产。”展望僵蚕的市场前景,史承伟眼里焕发着光彩。

“销路?不愁!乐至县的多家公司与我们签了订单。此外,我们也会销往成都、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对于僵蚕的销售渠道,史承伟颇具信心。

僵蚕养殖,最终受益的还是当地百姓。在此处务工的刘大娘,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干起活来依旧干净利索。无论是采摘桑叶,还是僵蚕管护、蚕房消毒,她总是干得有滋有味。

“农忙时在家务工,农闲时在合作社帮忙,一个人两份收入,乐在其中啊。”对于当前的生活和工作,刘大娘表示很满意。

一直以来,拱桥乡都把蚕桑产业作为重要抓手,据该乡副乡长唐光勇介绍,截至目前,全乡拥有桑田400余亩、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年养殖僵蚕500余张,产值达2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200余农户增收致富。

“从全县的发展前景来看,蚕桑产业仍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安岳县将充分立足于区位优势,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着力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以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安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闫凯、贺云、吴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