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

卫青是民族英雄,多次北驱匈奴;飞将军李广也是同时期的名将,但他因“李广难封”而成为古代社会里郁郁不得志的代表。司马迁认为,李广就是被卫青排挤,在卫青的威压下,李广才郁郁不得志,甚至要求神拜佛靠“望气”来求转运。李广是六郡良家子出身,他以自杀保存了六郡子弟最后的尊严。当他的死讯传入军队之中,六郡出身的官军尽皆恸哭,抒发着心中的委屈。所以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是英雄, 值得专传纪念,而卫青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外,也进入了《佞幸列传》。

一、独立专传

李广一生在对匈奴作战中立功颇多,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人称“飞将军”。虽然战功无数,但终其一生,李广也不能封侯,所以有“李广难封”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武帝朝文臣武将封侯者众多,其中因对匈奴作战而封侯者,如校尉出身封侯的,以卫青为代表,有9人;以校吏出身而封侯的,以霍去病为代表,有6人,但他们都是群传,附属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之下,只有从未封侯,因贻误战机而自杀的李广,被司马迁特辟专传以为纪念。那么李广和司马迁之间有什么特殊感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迁

《史记》是不朽的史学作品,但也是“无韵之离骚”,虽然尽力做到客观公正,但作为一部人写出来的作品,其中必然潜藏着司马迁的感情和思想,正如司马迁的原版《今上(武帝)本纪》已经遗失一样,司马迁对武帝刘彻到底是什么评价,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估计里面定然有讽刺武帝的话。

同样,《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在于记述李广的丰功伟绩,而是通过树立李广这个郁郁不得志的典型,以反映汉武帝的性格,折射出李广所代表的群体在对匈战争中的不公和委屈,进而揭开武帝英明神武的遮羞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

二、六郡良家子的代表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汉书·地理志》中说,汉代将陇西、天水、安定、上郡、西河、北地称为六郡,这些地方的人“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体力、战力上较为优质。六郡子弟在汉文帝时期崛起,《汉书·匈奴传》说:“文帝中年……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陈。”也就是说,自文帝在六郡招兵开始,此后汉代诸帝也在六郡招兵,六郡子弟于是成为汉军的核心。所谓六郡良家材力之士,也就是六郡良家子。什么样的子弟才是良家子弟呢?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注释为“非医、巫、商贾、百工也”,也就是说,刨除上述职业,基本就是汉代编户齐民里,以种地为业、无犯罪记录的良民百姓。他们才是大汉王朝的招兵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匈奴

虽然六郡子弟是对匈作战的主力,但汉朝立国自有传统。汉初军权掌握在丰沛旧部手中,曹参、灌婴、樊哙、周勃是其代表,功臣勋贵始终掌握着汉军的领导权。至武帝时期,汉初勋贵已经凋零,汉武帝转而任用外戚出身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担任统帅,而自文帝时期起就受累最多、流血最多的六郡子弟仍干着底层最累最苦的活,毫无出头之日。精锐军士皆归外戚,立功的机会也是外戚的,所以六郡军将“常坐留落不遇”。

李广正是出身于六郡良家子,所以他的悲惨遭遇就不是偶然,而是六郡子弟的缩影和必然命运。

三、李广家的悲剧

李广的祖先是大秦名将李信,凭借家传武学渊源,李广“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以说,对匈作战贯穿了李广一生。李广之子李椒、李敢,其孙李陵,也都活跃在对匈一线。老李家可谓对匈作战的世家,但李家结局全部都是悲惨的。

李广,在公元前119年卫青主持的漠北大战中,争取到了前将军职位,却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羞愤自杀。

李敢,怀疑卫青为了防止李广抢功,而故意让李广迷失道路,所以打伤了卫青,旋即被霍去病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霍去病

李陵,拒绝外戚李广利统管辎重,怒而率5000步兵出走,虽孤军深入,却战功卓著,结果最后箭矢耗尽,无援而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陵

逯耀东教授认为,如果没有六郡良家子作为对匈作战的骨干,卫青、霍去病是无法取得赫赫战功的。虽然六郡子弟的功劳大多被外戚占据,但仍有立功封侯者。比如公孙贺,就是六郡中的北地人。但公孙贺情况特殊,他的夫人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算是外戚集团,所以他“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

此外,公孙敖同属北地郡,有私恩于卫青,所以屡屡被重用,四为将军。而李广家族作为军功世家,有自己的骄傲,不愿仰外戚鼻息,所以处境比较坎坷。人在江湖,不想低头,还想有功,这种职场心境就是放到今天,也不可能实现你的抱负吧。

四、李广望气

李广自束发以来就活跃在对匈一线,大小七十余战,汉朝对匈之战几乎全部参加,每战必身先士卒,但因“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无缘侯位。以至于李广都陷入了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自己命运不好,“岂吾相不当侯邪”,于是开始寻求方士神人,寻求改天换命。最后找到一个望气师,叫王朔,将自己不得封侯的委屈全都告诉他,希望大仙救命。王朔就忽悠他,说你是不是干了什么缺德事啊。李广就努力回忆,最后说“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自己也就杀了投降的叛军800多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司马迁将李广望气这件事录入《史记》,真的是告诫后人要善待俘虏吗?历史上谁还没杀过俘虏啊,唐朝的薛仁贵杀俘,最后高官厚禄活到70岁;明朝的常遇春,死后仍封开平王。所以司马迁录入李广寻求方士解惑的这一段故事,更大的可能是显现李广的不甘,明明战功无数,却被无情打压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

李广无缘封侯,不是因为杀降,也不是因为命差,而是人为因素。李广一生被卫青排挤,说到底这就是六郡军将和外戚统帅的矛盾。李广凭借实打实的战功,对外戚出身的卫青等人并不服气,所以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你和顶头上司关系搞僵了,你能出头才有鬼呢。

《史记》记载,漠北大战,卫青统军,武帝以李广老迈不愿让其出征立功。李广多次请求,才得到了前将军的职位。大军出塞,卫青通过俘虏知道了单于的驻扎地,于是独自领精兵前往,让前锋李广和右军合并,走东道,摆明了不想让李广立功。李广当场就和卫青干起来了,李广“倚老卖老”地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卫青就拿汉武帝的话说李广老迈,这是照顾老同志。但当时的中军将军是公孙敖,公孙敖有私恩于卫青,所以卫青照顾公孙敖,想让公孙敖的中军跟从自己去立功,“故徙前将军广”,将李广踢走。官大一级压死人,虽然李广百般委屈,但只能听令行事。所以李广愤怒,不告辞就离开帅帐,满脸愤怒地回到部队,“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此后李广按军令走东道,结果迷了路,卫青和单于军交战,单于逃亡。然后卫青让长史去问李广为什么迷路啊,说清原因,我好告诉天子。摆明了是恶心李广。李广没有回答。卫青又让长史去质问李广幕府的文吏,李广才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随后在卫青幕府,李广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罢,即拔刀自刎。

就这样,民族英雄李广退场了。

当李广自刎的消息传到李广军中,“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是六郡子弟的缩影,李广的今天,也许就是六郡子弟的明天,他们为李广落泪,更是为自己而垂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李敢

文史君说

李广的故事,和宋高宗坑岳飞几乎同样悲伤,但汉武帝的优势就在于他用的外戚还是有能力的,所以汉武帝避免了污名。李广的悲剧源于李广的职场情商低,以为靠自己的本事就能闯出一片天地,殊不知,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不服不行。李广是军功世家,不屑与外戚佞幸为伍,过刚易折,且卫青、霍去病的确是有能力的外戚。如果李广放下矜持,也许能和卫青成就一段佳话,也就不会有李广难封的悲剧了。所以说李广的悲剧,难道他自己就一点错没有吗?

参考文献

《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林聪舜:《李广之死与“一军皆哭”》,《信仰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