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坝地

小坝地是小坝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即小坝镇人民政府驻地。小坝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4°15′0700″~104°03′4700″,北纬31°58′1800″~32°04′0300″。东邻开坪乡,南接禹里镇,西连青片乡、桃龙藏族乡,北靠片口乡。全镇辖区面积2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3万亩、林地面积30余万亩。镇人民政府驻地小坝地距北川新县城永昌镇75公里。据2020年底统计,小坝镇辖甘渔、新晨、坝地、沙坪、聚宝沟、酒厂、团结、外白、江永、庄坪、太白、大包、大梁、上沟、金凤、大华16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353户10709人,其中农业人口2327户7759人,羌族人口8259人,场镇常住人口2185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坝地古名为小坝底,是白草河流域的交通枢纽。此地左面为白草河,在聚宝河地段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以北称为上坝底,以南称为下坝底,因上坝底地势狭小,形如弹丸,又称小坝底。白草河流域自古为氐羌聚居之地。《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窄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魏略。西戎传》说:“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氏,或号白氐,或号冉氐……此益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白相号盍稚。”盍稚系羌族传说中的“石棺葬”主人的“戈基人”,西汉时从北徙入的阿巴白构羌人之后。当然,这些羌人之中,仍有一部份没有逃亡的冉駹后裔,他们的文化对徙入的阿巴白构羌人以很大的影响,一些精神文化还被迁入羌人所接受,如白狗崇拜、白马老祖信仰等等。《皇清职贡图》记载北川羌人时说:“服制与齐民同,惟常著麻衣,插雉羽草笠。而这些习俗与氐人的直系后裔白草羌人是一致的。小坝除了旧名小坝底、下坝底,同时还有大包底之类有“底”字的地名。其“底”字,当是“氐”的谐音或通假,意为自称或他称的氐族人聚居地。由于“底”“地”谐音,人们逐渐将其改称为了“小坝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嘉靖年间何卿征讨白草羌人的时候,因通往走马岭的九道拐久攻不下,曾在小坝底安营扎寨。白草羌人叛乱平息后,就有山上的羌人到这些临水的平地上建屋居住。几百年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寨子。清嘉庆年间,朝廷征讨茂州和松州一带的白莲教,为提高盐茶道路的物资转运能力,就在白草河上修建蟠龙桥,在聚宝河口修建了飞龙桥。拓宽了经外白到片口的官道。由于下自石泉上至松潘桦子林路途都有近百里,而原来的内外街又显撇脚,急需新建盐茶道路上的物资中转站,于是朝廷决定在上坝底、坝底坪、下坝底选择一处合适的地方设立场镇。清嘉庆年间建场时,三处的羌族乡绅都想争取成为场镇设立点,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时,官方决定就以古法称土重处建场。结果上坝底的土最重,嘉庆二十一年就在上坝底设立了场镇。为了区分一年前所设立坝底堡场而称其为小坝底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场为何没选下坝底和坝底坪,还有一个说法,相传当时设场选址的时候,当地乡绅还请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了地后说,上坝底虽然小,但周围有走马岭、江家梁、荣华山、泡花山、周家梁五条山脉,形如五条龙下河饮水和抢宝一样,是块五龙归位难得的风水宝地。还有人说是上坝底三面临河,一面靠山,河岸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人是为了防御羌人的进攻和土匪的抢劫,才把场镇设在这里的。

嘉庆二十一年(1816)所建小坝底场镇,以十字口为界分为上下两街,共百余间铺面。百货铺、铁匠铺、茶铺、烧房、糖坊、旅社、饮食店、骡马店等应有尽有,戏楼、王爷庙等亭台楼阁齐全。特别的是在飞龙桥头还建有一座桥屋子。河两头是用石墩子彻起来的桥头,中间横搭着抱大粗六根大圆木,上面铺一层厚木板,在上面修的桥屋子,屋高约三丈、宽约四丈、长约十丈,桥离河面高约二十丈。桥中间过人和牛马等牲畜,桥两边有护栏框,人走累了可在护栏框内休息乘凉,也有利用护栏框卖东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坝一带盛产茶叶(白茶),不产盐巴,吃盐要到大山以外几百里的自贡一带去用茶叶换取盐巴。道路不通,只有人力背运或马帮驼运,往返要数十天时间。开设小坝底场后,外白乡绅廖自瑄修通了从外白到片口的公路,人们从永平堡下到山脚底,在北渡平渡过篾索桥,爬上草纸岭,攀过弓弓娇,跨越神奇沟,再爬上新建庙,翻越几座山后下到木门架石岩关口,就看到了小坝地,接着攀过白草河上的小坝蟠龙桥,出上场口,过永兴桥到外白就可直达片口。再也不用触鼻子地爬九倒拐,上走马岭,经内外街,爬东岳庙梁子了。据《茶经》《唐国史补》和清朝《石泉县志》记载,小坝一带每年产茶6000多担,“卖茶叶置衣裳,换盐巴,洋油亮”等民谣就是过去当地羌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0年8月14日的北川县小坝乡 威尔逊 摄

光绪十七年(1891)小坝底场被火焚殆尽,后又重修。宣统三年(1911)复遭回禄(火灾),从下街飞龙桥侧起火,庙宇戏楼全部毁尽,左焚至十字口上十余家,右焚至十字口止,上街万幸避免于难。后照原样修复。此后场镇向南一直延伸到整个下坝底,在下坝底建有香蜡纸钱铺、麻糖铺、饼子店和货物转运场,还修缮火神庙和三圣宫等庙宇,民国初年改称北乡太平场,但当地群众仍称为小坝底场。在小坝底场的蟠龙桥头有一处元代至元年间羌汉人民以“打狗埋石为誓”以求得民族团结的摩崖石刻,距今已有900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自:《饮马白草河——小坝轶事》

整理:贾德春

供图:石先军、陈健等

编辑:嗨北川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关注我们,及时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点赞右角小花花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