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官,我筹措到资金了,下午就可以把工资发到9名申请执行人的账上。”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好消息,王明紧绷了6天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善意执行显司法温度

这是一起劳动纠纷案件,案情倒是不复杂。9名申请执行人共计12.5万元的劳动工资,始终被企业以经营不善等各种理由推脱。在长期索要未果后,9名申请执行人向灵武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执行法官王明第一时间就联系到了被执行人宁夏某化工公司的负责人,告知其拖欠员工工资的行为事实成立,且已经严重损害了9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必须偿还对应的工资报酬。

“王法官,员工的欠薪我们都认,但现在企业经营情况不好,企业的账上也没钱,实在没办法解决。”

被执行人接到法院的通告后态度十分诚恳,但就是拿不出钱,案件好像走到了“死胡同”里。

相信结案还需“多磨”的王明,连续几天到宁夏某化工公司向负责人释法说理,讲明要害,告知违反劳动法的严重后果。

“企业目前正在进行融资,资金上确实紧张,请法院再给我一段时间,融资成功后立马还款。”

了解到宁夏某化工公司的经营现状,王明陷入两难之中。一边是申请执行人的劳动权益,另一头是被执行企业的生死存亡。

“案件标的额不算大,现在经过多次协商也没有达成和解,应该采取强制执行。”眼看案件陷入调解僵局,有些同事建议直接查控宁夏某化工公司名下财产。

“如果强制执行,9名申请执行人的工资报酬可能会得到解决,但是宁夏某化工公司的存亡又成了新的问题。”不愿意为了结案而结案的王明反复分析案件细节,认为直接处置被执行人的财产将会置宁夏某化工公司于“死地”,并不是本案的最佳解决方式,执行和解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但是目前这个两相不下的局面怎么才能破解呢?

王明充分考虑了双方当事人的结案意愿,抱着“再试最后一次、再调最后一次”的心态,为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法律,鼓励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经过6天26通电话的劝解,终于做通了双方思想工作:9名申请执行人表示可以给被执行人一周的时间偿还劳动所得,被执行人也保证一定在期限内筹措资金偿还工资报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30日,被执行人将郭某某等9名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发放到账。

司法公正入百姓心间

“善意执行”只是转换了角度,却能让申请人得到应有报酬,也让企业绝处逢生。解决案件的方法没有现成答案可抄,只有结合案情从实际出发,巧用“老办法”,善用“小办法”,才能公正高效地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让司法公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来源:灵武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