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女孩十三四岁就嫁人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当然不太会理解,甚至会认为古代男人都在娶十三四岁的女孩是不是有某种特殊癖好。难道其中真因为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某种特殊癖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人口就是财富,国家希望年轻人尽快结婚繁衍人口

在古代人口就象征着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人口数量多了,才能有百业兴起,才能创造更多的税收,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极其重视人口增长和国家人口数量。

当年辽国曾经占据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后来在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时期,北宋才终于联合金国灭掉了辽国,金国承诺归还北宋幽云十六州。可是金国人却强行把幽云十六州的人口全部掳走,只把幽云十六州的一座座空城留给了北宋。

金国人宁可放弃幽云十六州的领土,也要把幽云十六州内的人口全部强行迁走,从这段历史记载中就能看出来,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甚至比城市还重要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中国古代向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直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每个王朝长则维持二三百年,短则维持几十年,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天下就会陷入分崩离析的战乱状态。

战乱会导致人口锐减,所以每当新的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都会实行与民生息,而与民生息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大力提倡繁衍人口。

只有人口数量上来,国家税收才能更加丰富稳定,国家的收入也随之提高,而国家也有更多的人来服兵役用于国防,因此与民生息就是让大家尽可能多的繁衍人口,这样国家才能兴盛的运转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如何快速繁衍人口呢?那就是提倡早婚早育,而早婚早育也成了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之一。几乎每个朝代的吏部都会把辖区内人口增长数量列为考核地方官的政绩之一,地方官所管辖的辖区人口数量增长直接影响着他的仕途,所以在古代想升官就得狠抓早婚早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名相管仲就曾经建议齐桓公鼓励早婚早育,并将之定为基本国策。在当时的齐国境内,早婚早育是有国家奖励的,生孩子越多奖励也就越多,如果在当时的齐国你认为你生孩子多了经济上负担不起,那不用愁,齐国政府早就替你想好了,生的孩子多了国家替你养,让你没有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仲制定的鼓励早婚早育为基本国策,除了生孩子有奖励国家替你养之外,他还特意制定了一条罪名,用现代的话可以叫“单身狗”之罪。

齐国的律法规定,凡女子超过17岁,男子超过20岁,还没有结婚的,官府将要追究他们父母的责任,官府会给这些单身男女的父母定上“不教”之罪,父母或被罚款或被罚徭役或挨打,因此在这种“单身狗”之罪的情况下,很多父母都会尽快让儿女结婚,因此女孩大概在十三四岁就会被说媒找婆家,最晚也会在十五六岁就得嫁人,否则父母就要算违法了。

所以在这种早婚早育的政策下,齐国人口增长很快,而齐桓公也带领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都是早婚早育的基本国策给齐桓公带来的帮助。因此自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历朝历代都会提倡早婚早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汉朝,历经了秦末暴乱,人口锐减非常厉害,因此加速繁衍人口更是成为汉高祖刘邦治国的基本国策,刘邦为了鼓励老百姓早婚早育,甚至出台了免税优惠,凡在20岁之前结婚的男女,可以登记备案,在备案之后免去若干年税赋,结婚年龄越早免得越多,要知道在古代赋税是老百姓最重的负担,所以刘邦制定的这项鼓励早婚早育政策十分吸引人。

再到了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这时,更是明确了早婚早育的奖赏和对晚婚晚育的处罚,汉文帝推出新的关于结婚年龄的赏罚政策,他更是把年龄定到15岁,规定女孩凡超过15岁没有结婚的,其父母要接受罚款,超过30岁还没结婚的话,那么父母的罚款直接翻五倍,这个规定算是很严厉了,毕竟罚款是笔巨款,因此女孩的父母大多在其小的时候就给她定好娃娃亲,然后十三四岁就出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早婚早育的政策到了唐宋时期更加严格,唐宋时期的政策规定凡女孩年满13-15岁还未出嫁的,官府是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官府将先罚女孩的父母,然后再将女孩强行指婚给未婚男青年。

这么一看唐宋时期简直是男人的社会福音,合着政府还能包分配媳妇儿,这项政策要是能流传到现代的话,估计很多男同志们得开心死了。

到了明清时期,相比于唐宋时期的严苛婚配政策就开明的多了,这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开明,明朝一改唐宋时期的严苛婚配政策,取消了对单身者父母的惩罚,还取消了官府强制婚配适龄未婚女性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明律》只是规定了男女适婚年龄,规定女子满14岁,男子满16岁即可自行婚配,虽然在《大明律》中男女适婚年龄用现代角度来看还是偏小,不过这只是提倡男女的适婚年龄,并不是强制要求非要在这个年纪结婚,因此《大明律》相比于之前的朝代对于婚姻年龄的严苛要求已经宽松人性化了很多。

清朝的《大清律例》基本承袭了《大明律》的法律规定,因此在清朝的律法中也提倡男女适婚的年龄为14和16岁。

不过清朝的《大清律例》相比于《大明律》多了一条关于对童养媳的保护法案,这条保护法案规定富户人家可以购买童养媳,立好契约即可,但如果是将幼龄女童买到家中必须要待其年满14岁方可成婚同房,否则就会触犯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清朝的律法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了现代人观念中的适婚年龄。

因此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灭亡时,国家律法方面都是鼓励早婚早育,这也是造成了古代女孩早早就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结婚嫁人的主要原因。

古代人平均寿命比较短,心理方面比较早熟

除了国家律法的强制规定之外,还有就是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在公元前古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8-22岁,而即便到了清朝古人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岁。当然,这其中新生儿存活率低和战乱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率也比较高,但是整体来说古人的寿命还是比较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