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国家发展越来越繁荣,不必一直处在心惊胆战的环境之中,为我们创造这太平盛世的英雄们也已是暮年,该好好的享受这美好的生活。

开国将军余秋里,暮年就在广州疗养院,轻易不出。但突然有一天,一通电话,却让老将军走出,是什么紧急事件,能够让余秋里迅速赶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臂将军

1987年中央军委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辞职信,是余秋里前辈写的.

信上表明他年事已高,再加上战场上无意间遭受到的重创,致使近几年来也因为身体问题一直在医院治疗体力,精神力已明显大不如前.

不能再胜任党和政府交下来的工作,再像年轻时一样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自请辞去军中职务,并去掉十三届中委候选人的位置。

余秋里前辈此番话语,恳切真诚,深感体力不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申请退居于二线之后,不再站在一线奋斗,为人民服务,虽退位让贤,仍时刻关心着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领导也体恤老将领的不易,知晓他们身体情况,顾同意余秋里前辈的申请。

即使退居前线,但70多岁高龄的余秋里只要能行动,就会坚持前往他曾经工作和奋斗的地方去看望观摩。

而且他非常关心城市的建设,关心家乡的发展,余秋里曾经组织江西省的领导人员去深圳借鉴学习以利于家乡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前辈是出生于江西省的一户农民家庭之中,清朝末年革命年初,当时国家正处于动乱,很多百姓都受到政府和土豪的压迫与剥削。

余秋里从那个年代而来,对家乡有着特殊的眷恋,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想要帮助家乡发展。

余秋里前辈深受地主压迫,无奈之下奋起反抗,反对地主的压迫,可以实现粮食自由,不必处处小心谨慎,受人压迫。

余秋里在家乡危难之时,逼不得已闯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最后更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其家乡日后的发展更是做出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在解放军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独臂将军”,这个名号一响,敌人便吓得望风而逃,避其锋芒。

余秋里的独臂,是在1938年11月参加红军长征路上受伤造成的。

1936年3月,红二十六军团在乌蒙山区与国民党展开激烈斗争,此次战斗纠缠数月有余,且国民党的援军不断,兵力指数高过我军数倍。

在敌我双方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军出其不意,将国民党军队成功逼退。

为了战争的胜利,余秋林与团长一直在辗转不同的地点,寻找战斗的有利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他们四处寻找之际,却遭到了敌方军队的埋伏,余秋里发现对面山坡的制高点有敌军狙击,已经瞄准团长。

情急之下,余秋里将团长拉倒,大声呼喊,话音未落,子弹袭来,子弹的速度非人力所能匹敌,余秋里帮助团长躲过了生命之危。

但是那枚子弹却打中了余秋里的左臂,狙击枪的威力十分强大,致使余秋里的左臂皮骨炸裂,血流不止。

皮开肉绽的样子,让在场的同志永生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争年代能够保住性命已是最大的幸运,药物短缺,同志们受伤用药都十分小心谨慎,所以余秋里胳膊受伤也只是简单的包扎一下,就继续跟随大部队一起转移,。

在转移途中他的伤口恶化。到达根据地时,余秋里绑着绷带的手,已经开始萎缩,并有腐烂迹象。

当时的医疗水平与现在相差甚远,不具备做这种大的外科手术的条件。

但余秋里的伤势危急,刻不容缓,恐有性命之危,在众人商讨之下决定将余秋里的断臂截去,以保住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的伤口腐烂并且涉及到骨头,那样的医疗条件也只能想到这样的办法。

但战地没有太多药物,截肢也没有麻药止痛,手术暂时不能进行,所以余秋里每天只能用凉水浇在伤口上,使其达到止痛的效果。

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大部分的痛苦还是要余秋里自己忍受。

直到1936年9月才从敌方那里缴获到可以做手术的药物和器械。在缴获后的第一时间,卫生部就马上给余秋里做了清创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伤口已经惨不忍睹,近距离观察还会闻到一丝发臭的气味。

因为长时间的拖延和没有药物进行治疗,整条手臂已经不能看了,马上进行断肢手术,自此成为赫赫有名的开国“独臂大将军”。

军功建树

余秋里之所以能在开国大将中独占一位,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息息相关。

余秋里在抗日战争之中创建6连,被人称为“硬骨头”,这支军队在战场中起到重要作用,令敌人望其项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贺龙对他和另外两名大将下达一个任务,让余秋里立即带领300多人组成的第三支队前往雄县板家窝镇。

在1939年2月上旬,日军侵犯板家窝镇,余秋里接到消息后,立即命令手下对日本人进行伏击,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此次战争损伤日军80多人,其中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

余秋里此次告捷也打出了八路军的士气,起到了振奋人心,威慑敌军的效果,而且吸引了好多游击队伍,纷纷要求加入余秋里的第三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的第三支队是1939年1月末组成,到1939年3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成员便是最初的二倍,壮大得非常迅速。

随着队伍的壮大,余秋里向贺龙发去消息,希望能够整编一下队伍,希望能够变成一个团,这篇报告也很快被上级领导所批准。

于是余秋里的这支散兵就成为红军三支队第7团,也就是日后人人赞叹的硬骨头六连。

军队初成规模,便与之前不同,制度要逐渐完善,便于管理。正巧贺炳炎从外学习归来,来到余秋里这里担任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里和贺炳炎其实非常有缘,他们都是在长征之中失去手臂,而且贺炳炎失去的是右臂,余秋里失去的是左臂,他们两个成为搭档,被当地群众和敌军称为“一把手队伍”。

后来他们的队伍被整装重建,整编成独立的三支队,在多地展开游击战争。

在战争中他们第3支队虽然连连取得胜利,也没有骄傲,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了提高战斗力,他们决定要将连队进行一次整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