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叫赵二娃,是在山东省中部的一个小村子里长大的。

村子东头,一棵老槐树是我们村里老少爷们聚集点。

树下,老人们抽着旱烟,孩子们追逐嬉戏,女人们边做针线边聊着家长里短。

我记忆中的村子,总是那么宁静,那么和谐,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家是个大家庭,我父亲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大伯,下面还有两个叔叔。

大伯是奶奶的心头肉,从小就被宠着。

父亲则不同,他调皮捣蛋,总是惹奶奶生气。

奶奶常对父亲说:“老二,你看你哥多老实,你就不能学学?”父亲总是嘿嘿一笑,转身又去爬树掏鸟窝了。

我父亲兄弟几个,虽然性格迥异,但感情一直很好,尤其是父亲和大伯,一起长大,一起闯祸,一起被奶奶训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

我们这里是稻区,春天上游水库放水,村里就开始栽水稻。

但产量不高,秋天收获的稻子,每家每户分下来也就百十斤,根本不够吃。

为了填饱肚子,村里人就用独轮车推着稻子去山区换地瓜干。

爷爷每次换粮回来,总会带回一小袋花生,那是我们难得的美味。

奶奶会把花生炒熟,捣碎了,掺上红糖,给老奶奶(父亲的奶奶,在我们这里叫老奶奶。)吃,说是压咳嗽的。

而我们几个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偶尔才能尝到一点点。那种对食物的渴望,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爷爷是个读书人,他总是说:“娃们,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家里那几本古书,是我们的宝贝。

晚上,爷爷会点上煤油灯,教父亲兄弟几个识字。大伯学得快,爷爷总是夸他:“老大聪明,将来能成大事。”

父亲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大伯读书确实有一套。那时候,他们都梦想着能走出这个小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像爷爷说的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舅爷爷的一句话,给我们家带来一个天大的机会。

他说,工厂里有个机会,能让一个娃进城当工人。

这事儿在当时,可是比天上掉馅饼还稀罕。

爷爷奶奶听了,脸上却愁云密布。

那晚,家里的气氛比冬天还要寒冷。爷爷抽着旱烟,沉默了半晌,才开口:“老大和老二,你们俩商量商量,谁去?”

父亲和大伯对视一眼,心里都明白,这不仅仅是进城那么简单,这是命运的分水岭。

那晚,父亲被叫到爷爷跟前。爷爷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老二,我和你娘商量了,决定让你哥去。你在村里干活吧。”

父亲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哽咽着问:“爹,为什么?我哪里不如大哥?”

爷爷叹了口气,奶奶则在一旁抹泪:“老二,你身子骨结实,你哥他...”父亲转身跑出了家门,

那晚,他没回家,爷爷奶奶在村前的树林里找到了他,奶奶抱着父亲大哭说:“老二呀,爹娘对不住你啊。我知道这样对你不公平,你以为我们的心里不难过吗?我和你爹昨天夜里哭了一夜,你体谅爹娘吧。”

“老二,我和你爹什么都考虑过了,你身体壮实,而你哥身子骨弱不禁风的,他干不了农活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伯进城的那天,父亲执意要去送。

我记得,那是一个清晨,雾气蒙蒙,父亲光着脚,走在满是石子的路上。我心疼地问他:“爹,你脚不疼吗?”

父亲只是笑笑:“这点疼算啥,你大伯这一走,我心里才疼。”到了县城,

大伯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二弟,我在城里等你。”父亲摇摇头:“大哥,你好好干,家里有我。”大伯走了,父亲转身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的眼里闪过一丝坚定,也有一丝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