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络传言引发了网友们极大的关注,由于它直接关乎到了普通人的切身利益,也导致了舆论的一再发酵。

“下一下电动车就不让骑了,国家开始大力整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则新闻发出来,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杀伤力是惊人的。

据统计,现在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4亿辆,相当于每户家庭拥有一辆,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的上涨。

作为基层民众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电动自行车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旦被禁行,那么给老百姓造成的不便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拿目前已经在禁行的部分地区来看,有好的方面也有负面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最大的城中村“三元里”,在实行电动车禁入之后,村内交通安全状态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对于居民的出行便利和村内商户的经营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往日热闹的商铺,现在只剩下稀稀拉拉的人流,为了不耽误上班,村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出村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广东深圳也在对电动车进行严格的管控,继之前在部分路段设置一、二级限行区域后,即将新增三级限行区,在早晚高峰及中午放学时间内,限制民生行业电动自行车驶入。

山东、上海、成都、甘肃、宁夏、安徽、贵州、云南等多地,也相继出台了各种对于电动车行业的限制或者禁止的政策,一时间,电动车车主们也是风声鹤唳,都有点草木皆兵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时候,全国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电动车集中夜查整治联合行动,再一次把电动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网友在评论区尖锐的发问:电动车到底惹到了谁,为什么不能给老百姓留一条活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媒体报道,本次全国范围的电动车夜查行动,从5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中旬。

全国共组成了7.4万个夜查小组,对6.3万个住宅小区、17.5万个自建房以及23.3万家夜间经营使用场所进行了检查。

这期间,现场劝导搬离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自行车29.8万辆,依法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689家单位、856家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了立案处罚,对7300余名个人进行了依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报道,首次夜查行动,广州就清理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自行车3055辆。

上海市首次夜查行动共出动检查人员28277余人次,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行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按理说,既然是出于地居民的安全考虑,对于电动车的清查行动,老百姓应该是举双手支持才对。

然而,我们在各个评论区看到的恰恰相反,质疑的声音反而占据了多数,这又是为什么呢?

央视也专门做了报道发问:夜查,查的是什么?

根据官方的消息,这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集中夜查,是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全链条整治,所涉及的范围包括:

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通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行为;未落实防火分隔、未配备消防设施器材、未实行车辆分组停放等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建筑架空层,仍作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使用;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违规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违规“进楼入户”“飞线充电”行为;自建房、“三合一”、沿街门店、夜间经营使用场所等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行为;电动自行车擅自改装原厂电气配件、拆改限速、外设蓄电池托架、改造蓄电池槽盒、更换大容量蓄电池等违法违规行为。

应该说,这不仅仅是针对基层民众的行动,而是包括了单位、商铺、物业、居民等多个主体的全面整治。

源由也是这些年来,电动自行车所引发的火灾事故不断,造成的安全隐患在逐年增加。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5万起,较2022年上升12.1%。

在如此大的电动车保有量基础上,安全无疑是管理部门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掀起一次全国专项整治也就可以理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网友们所担心的问题在于,如此大规模的清查,是否存在对于老百姓利益的侵害,是否意味着电动自行车的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的压缩?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电动车被取缔是不现实的,如此大的一个基数,国家不可能一刀切的禁止。

现行的很多政策,也是各地根据自身区域的现状所制定的措施,还不具备全国推行的可能性。

就像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有了公交、地铁这种覆盖面很广的公共交通网络,对于部分路段的电动车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不是那么大。

而那些三四线城市,目前还只是在规范超标电动车,实行一些挂牌、考证之类的措施,目的是针对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有迹可寻、可法可查。

每一项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的实施,总是会伴随着民众的阵痛,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

就拿电动自行车来说,老百姓图的是价格便宜、骑行方便,而很多无视交通法规闯红灯、乱停乱放的现象也是很难去加以有效的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产生了民众与管理方的矛盾,不管很多人不自觉,管的严了老百姓又不满意。

而这考验的恰恰就是我们的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做好两者这间的平衡,是增强民众满意度的关键。

该不该治理?这没有疑问,是应该的。

而关键问题是,治理的目的不是禁止,而是怎样做好引导、教育,怎么再规范的基础上给民众提供便利,怎样让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长期化才是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是通报里提到的充电问题,不充许“飞线充电”,那怎么解决充电难的现状?

充电桩的设置数量能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充电价格合不合理?电动车集中停车位的规划有没有考虑到居民的便捷和数量等关键因素。

就像创城时的卫生整治一样,轰轰烈烈几个月,检查组一走,又恢复了原样,那样的形式也没有什么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老百姓并不是不支持国家整治电动车乱象,而是反对单纯的“治”却没有相应的弥补措施。

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多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困难,把善后问题解决好,真正做到“双赢”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百姓有质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有人问:为什么不从源头查生产企业,单单去整治使用它的民众呢?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管理部门给出合理的解答。

所以,不是老百姓不支持,而是很多事情都没有说清楚。

即便是在央视媒体,有白岩松这样的名嘴来背书,网友们依然还是不买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就问,既然都是为了安全,那么汽车不是更危险吗,为什么没有集中清查?

房地产出现那么多问题,没什么没有集中整治?

偏偏对电动车下手,是不是有“欺软怕硬”的嫌疑!

这实际上还是民众担忧心理的放大,也说明了我们的政策在制定上还存在欠缺。

我们不能责怪老百姓有意见,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思考,恰恰应该得到尊重。

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多倾听一些来自基层的观点,改进一下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真正做到“为老百姓好”。

老百姓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自然也就会支持相应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