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OL 3320

今年的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

国务院残工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助残日活动通知,明确提出:“开展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提升孤独症儿童医疗、教育、康复等水平。

截至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对获得明确诊断的自闭症儿童出台了康复补贴、随班就读等措施,部分省份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也明确将自闭症纳入服务范围

之前我们曾多次做过梳理,包括残疾人保障、随班就读、康复补贴等多个角度:

小编继续为您梳理2024年以来,自闭症相关的政策。总结起来就是,残疾证的“含金量”在提高,随班就读的难度在降低,康复补贴的覆盖范围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残疾证的“含金量”在提高

残疾证是残疾人依法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但很多自闭症孩子家长还是会纠结于“残疾”这两个字,不愿意给孩子申请残疾证,害怕被贴上标签。

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根据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自闭症孩子既可以申办残疾证,也可以申请注销残疾证

残疾人本人或智力、精神残疾人及未成年残疾人的监护人要求注销残疾人证的,提交相应身份证明材料和书面申请,发证残联可收回残疾人证,并在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中注销相关信息。

残疾人证注销后,将不能再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即“残疾人两项补贴”)等需持证申请的补贴。

持有残疾证能申请的相关福利和补贴,我们之前做过系统的梳理,以深圳为例,残疾儿童的年补助金额最高可达5.5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残疾人证可以享受的福利待遇 图源:大米和小米综合

而持证儿童其实还有一些“隐性”的福利。

2023年,深圳市的一位自闭症男孩因骨折住院,前后花了7000多医疗费,因为他办理了残疾证,政府所投的意外险对他有效,不仅一分医疗费没花,还额外领了1000多的津贴。

这份保障源于“残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深圳市残联从2018年起开始的残疾人保障项目“残疾人人身意外伤害险及康复服务机构团体意外险”的一部分。深圳残联每年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该团体险的承保机构,但对应的保障范围和保险责任变化不大。

以2024年的承保方提供的理赔指引为例,持证自闭症儿童一旦因为意外住院,每次会获得固定赔付3000元,年赔付上限为2万元。同时还会包括营养津贴、陪护津贴、探视津贴等补助。如果是骨折、关节脱位等,还有年上限为1万元的补贴。

前述案例就是因为获得了3000元的休养津贴和2000元的骨折保险赔付,最终赔付额比实际花费额还高出了一部分。

类似深圳的残疾人意外团体险在国内其他城市也有陆续开展,具体的赔付责任和范围,以当地当年的承保机构提供的赔付指引为准,建议家长先咨询本地残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残疾人意外险保障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复补贴的申请更方便

对于部分不愿意给自闭症孩子申办残疾证的家长,只要提供具有医疗诊断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诊断结果,在不少地方都是可以申请康复补贴的

比如广东省2018年9月27日出台的《广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对救助对象就明确规定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具备医疗诊断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申请定点机构康复补助可以不用残疾证

广东省各地 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补贴标准,比如深圳市在定点机构康复的补助是一年5万元,汕头市则是2800元/人·月。

上海市则是以“阳光宝宝卡”作为申请康复补助的依据。其申领对象为:“本市户籍、未满18周岁,经评估确有康复需求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孤独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以下统称孤独症)儿童。”

“阳光宝宝卡”类别分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肢体(脑瘫)、智力、孤独症,由区残联根据申请人提交的《需求评估表》确定。其中“肢体(脑瘫)、孤独症类,每人每年24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阳光宝宝卡”

其他省市的补贴标准和具体的申请方式,请参见: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异地康复的相关规定,具体的申领方式各有差异。比如上海就要求提供异地康复承诺书,广东省则要求先进行转介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异地康复承诺书样本

综合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在定点机构进行自闭症康复的康复补贴申请在趋向于简单化,一是很多地区不再要求必须有残疾证,二是不要求必须在本地的定点机构进行康复,三是补贴的年龄范围在扩大,不再限定于0-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班就读更有保障

适龄自闭症孩子的入学政策,也是家长们经常关注的话题。

2024年4月11日,教育部发文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明确强调“依法保障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随班就读。”

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随班就读对象是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

文件还要求,每年5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

各地在5月份陆续开始的新学年招生中,也明确了相应的申请流程。

比如四川省成都市,会先要求家长通过“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评估信息登记平台”模块进行线上登记,再到各区指定机构进行现场资料审核,最后再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市入学评估材料要求

材料方面,残疾证不是必选项,但需要提供诊断证明,需要适应性行为评估报告等材料

据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发布的评估现场照片,成都市的入学评估内容至少包括:庭基本情况调查,孩子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行为表现,以及孩子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言语沟通方面等发展性适应性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市龙泉驿区入学评估现场 图源:@成都龙泉教育

深圳市各区也于5月中下旬开展了“2024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评估工作”。具体材料要求包括身份证、残疾证、诊断证明、其他特殊病例和照片

其中,对于自闭症儿童,也明确要求提供“智力评估、适应行为评估和孤独症行为评估三方面的证明”。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深圳市各区申请入学评估和随班就读学位,基本上都要求提供残疾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市龙岗区小学随班就读申请表

中山市则在2023年底就开展了相关的信息采集工作,要求在“中山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少年教育评估信息登记系统”中,按要求上传户籍本(户主页、父母及儿童本人页)、残疾证最近1年三甲医院的诊断报,若有学龄前康复资料、医学评估资料、孤独症诊断证明及行为检核表(只对孤独症儿童)等材料可一并上传。

北京市则是我国最早提出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城市,2013年即提出到2015年建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

今年北京市各区发布的中小学入学政策也明确提出,“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按时接受义务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市随班就读相关政策

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2024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的通知,也提出“应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当地普及义务教育整体工作中”“建立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优化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资源教师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等目标。

总之,在随班就读方面,各地大的执行方案一般是:“轻度适龄残疾儿童安排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实施送教上门服务。

但是如何认定是否残疾,是不是需要残疾证,入学评估的项目有哪些,各地则有明显的差别,家长报名前要先问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区康复进规划

大龄自闭症患者能不能回到社区康复,也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此前我们也曾报道过。

类似的案例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2023年底,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中国残联联合发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为有意愿的抑郁症、孤独症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该办法还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转介信息平台”,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推进辖区内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部门发布的社区康复文件

《办法》还明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可设在社会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社区服务机构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独立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并明确了各类服务机构职责。

在该通知发布之前,上海市民政局制定的地方标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DB 31MZ/Z 002—2023)已经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

该规范提出,街道(乡、镇)可依托“阳光心园”、社工站等场所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的使用效率,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提供的服务方面,则有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职业康复、同伴支持和家庭支持等服务内容。同时给出了多个相关的评定量表,比如心理社交功能评估表、社会适应能力评估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等,对社区康复人员的情况进行评估。

上海市民政局也希望借此推动建立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文中政策引用、数据等均来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地方残联网站、地方政府服务网站等。

编辑丨谭万能

排版丨十七人

封面图丨pexels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转载请联系:tanwanneng@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