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重光 过去学术界常常视北魏和隋唐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两大高峰,而被夹在高峰之间,国祚甚短的东魏、北齐造像则往往仅以“过渡期”视之。然而东魏、北齐国祚虽短,却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齐都邺城,汇聚了公元 6 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一代高僧。小乘之毗昙、成实,大乘之地论、华严、般若、法华、净土、涅槃以及禅、律各派佛学思想在此相互交流,融会贯通,邺城成为洛阳之后北方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道宣《续高僧传》称:“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往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之下,邺城周边大兴崇佛之举,水畔山崖的石窟接踵而起。“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一尊尊美轮美奂的佛教造像不仅寄托了供养人诚挚的心愿,也给了我们机会来重新打开这段早已尘封的时代。历年来随着邺城周边佛教造像的陆续发现,尤其是上世纪 50 年代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的 2200 余件佛教造像,以及 2012 年在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2800 余件各类造像,东魏、北齐时期邺城造像艺术的面貌已经渐浮出水面。

东魏、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不仅仅是继承了北魏的风格特征,还在其基础上开创新风,为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法相圆润

魏末以来的造像之变,首先就清晰地体现在关于佛、菩萨面部的表现风格上。北魏迁洛之后,北方佛教艺术受到南朝风格的影响愈见加深,佛像多有“秀骨清像”之感,面目清秀,棱角分明。至洛阳倾覆,魏分东西,东魏造像已经逐渐脱离了这一风格。或许是为了迎合重新占据权势的鲜卑人群的审美,佛教造像转而面部圆润,眉毛弯曲,双眼半睁,嘴部微翘,神态和蔼可亲。北齐造像与东魏一脉相承,而佛、菩萨的面部稍有拉长,呈长圆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北魏佛头像是标准的“秀骨清像”,肉髻高耸,脸上满是笑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东魏佛像残躯残高 42 厘米,青石质地,表面彩绘贴金,直鼻瞑目小口,发髻光素,肉髻扁圆,已呈现出东魏造像的新风格,而身着服饰仍是北魏褒衣博带式袈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菩萨头像为北齐至隋时期所造,残高 38.1 厘米,白石质地,局部彩绘贴金。菩萨头梳高髻,上戴珠冠,冠中饰有宝瓶。面部椭圆,弯眉直鼻,双目微睁,唇上有须。已是十分成熟的北齐造像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北齐立佛像也表现出相似的风格,同样白石质地,局部彩绘贴金。面相长圆,墨绘发髻,肉髻扁圆,五官造型与上一件菩萨头像相似。

02

曹衣出水

当然,变化并不仅仅在于面部。东魏北齐的佛造像比之北魏,整体造型更为健壮,佛衣穿着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

配合着“秀骨清像”的造像模式,北魏造像艺术流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褒衣博带”风格,佛衣往往外展飘逸。宽松的衣袍本是魏晋士人纵情恣意的风尚体现,而凝聚为南朝服饰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随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这种被视为华夏特色的风尚作为“潮流”进入鲜卑人的视野,进而影响到北魏造像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佛三尊像·北魏

这件北魏坐佛三尊像为通体彩绘的一佛二菩萨背屏式造像,其主尊即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带下垂,衣摆覆搭至座下。两侧胁侍菩萨的腹前也有宽帛交叉。佛衣整体呈现出厚重华丽之感。

到了东魏、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佛教造像出现了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以及袒右式等新式佛衣,而对于佛衣的表现手法也与此前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郡王高叡造释迦牟尼佛像·北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郡王高叡造无量寿佛像·北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郡王高叡造阿閦佛像·北齐

以上三尊白石雕像,乃是北齐皇室赵郡王高叡在天保七年(556 年)为其亡伯(献武帝高欢)、亡兄(文襄帝高澄)、亡父母(南赵郡开国公高琛和华阳郡长公主)、自身与妃所造。这三尊造像体态健壮,佛衣装饰华丽繁复,衣缘饰有卷云状的衣纹,左右肩臂部和腿部还装饰有突起的曲线纹饰,是北齐造像艺术的代表之作。

其佛衣类型为覆肩袒右式,上衣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由右腋下方绕过搭左肩,露出右胸和右臂,胸腹部露出僧祇支(即穿于袈裟之下的佛衣)。和褒衣博带式袈裟相比,其胸前已无宽大的带子,反而是薄衣贴体,勾勒出佛身姿态。学者指出这很可能体现的就是北朝首屈一指的佛像画大师曹仲达的作画风格:“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人称“曹衣出水”。曹仲达任职邺城,官至朝散大夫,原本是出身西域曹国的粟特人。其所绘梵像画受到朝野一致赞叹,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外国佛像,亡竞于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倚坐佛像·北齐

这尊北齐倚坐佛像白石质地,通体贴金,面相庄严,弯眉细目,直鼻小口,眉间浮雕白毫。其身着袒右袈裟,即是薄衣贴体的风格。“曹衣出水”的造像艺术在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被学界誉为“改写东方美术史的重大发现”。

03

龙树背龛

不仅如此,北齐时期邺城地区还创造了全新的造像样式:“龙树背龛式”。这种模式的造像背屏立面呈弧扇形,由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层层叠叠的树冠形成背屏锯齿状或扉棱状的边缘,造像组合周边常有龙、塔、飞天、璎珞等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佛五尊像·北齐

这件北齐坐佛五尊像就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龙树背龛式”造像。左右胁侍的弟子、菩萨均跣足立于双龙托起的莲台上。镂孔透雕的双树背屏,上部为飞天托塔,背后再镂雕层层叠叠的树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菩萨三尊像·北齐

这件北齐菩萨三尊像同样是镂孔透雕双菩提树构成背屏,上有莲花化生及飞天托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惟五尊像·北齐

这件北齐思惟五尊像的背屏也是镂孔透雕双菩提树,上部是四身飞天手捧璎珞,顶部为双龙托塔。

“龙树背龛式”造像可谓是北朝后期佛教造像艺术的集大成。为什么可以这样讲?其主尊造型是吸收自印度笈多王朝新一轮传入的造像风格;而镂孔透雕技术则是建立在东魏以来不断发展的白石造像工艺;双菩提树的构图特征则萌发于东魏以来的太子思惟图像;而北魏以来背屏式造像中龙、塔、飞天、璎珞、宝珠、香炉等传统因素也被继承了下来,从而创造出这一美轮美奂的造像样式。

04

化身万千

东魏、北齐造像喜用定州曲阳白石,其石质细密坚硬,洁白如玉。从汉代开始曲阳白石就被人们用来制作碑铭、造像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白玉”。除了材质,东魏、北齐造像在题材上偏好释迦、交脚弥勒、阿弥陀等,而观世音、思惟太子的题材尤其为信众所欢迎。造像组合则以一佛二菩萨或一菩萨二弟子为主,有时龛内也会组合出一铺五身像甚至一铺七身像。主尊或坐莲花座,或坐须弥座,弟子、菩萨多立于覆莲座上。

东魏、北齐的造像虽有主流的风格特色,但每一尊造像都有独特的匠心。我们可以通过仔细欣赏其中精品来体会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元景造弥勒像·东魏武定四年

这件弥勒像为白石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通体彩绘,目前残存少量绿彩及墨线。主尊面向圆润,施无畏印,仍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弟子身着垂领袍服,双手拢于胸腹间。菩萨上身半裸,颈悬颈饰,披帛在腹前交叉,手上或持香囊,或持莲蕾。背屏上部为飞天托塔,雕刻工艺细致入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徵造观世音像·东魏天平四年

这件观世音像背屏外圈阴刻火焰纹,通体绘红、黑彩及贴金痕迹。菩萨跣足立于覆莲台上,左手持桃形物于体侧,右手持莲蕾于胸侧。头戴三瓣冠,冠侧宝缯垂肩,可见娴熟的雕刻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敬造菩萨像·东魏天平四年

这件菩萨像同样背屏外圈阴刻火焰纹,但火焰纹中雕造七佛,通体彩绘贴金。方台正面为莲花香炉和两身跪姿供养比丘,菩萨跣足立于覆莲台上,左手握桃形香囊,右手持莲蕾。头戴三叶冠,宝缯垂肩。上着袒右式僧祇支,下着裙。造型工艺十分精细。方台背部发愿文上刻着比尼法敬虔诚的祈愿:“为师僧父母、法界众生,一时成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妙造观世音像·北齐天保四年

这件背屏式菩萨造像色彩鲜艳,头戴三叶冠,面相圆润,颈悬颈饰,宝缯、发辫及衣帛皆贴体下垂。下身着裙,跣足立于覆莲台上。背屏正面边缘彩绘勾连忍冬图案,底座正面仍可见残存的彩绘莲花香炉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惟菩萨像·东魏

这件东魏时期思惟菩萨像残高 50 厘米,残存较多红、黑彩绘和少量墨线、贴金。菩萨头戴三叶冠,面容恬静,宝缯、发辫搭肩。胸腹间垂有两道贴金串珠饰。底座造型独特,正面高浮雕出三只狮子形象,昂首挺胸,张口露齿,鬃毛蓬张,两侧雕刻出狮身,背面光素。

思惟菩萨像,往往亦表现为思惟太子像,一般采用半跏坐,右腿支于左腿上,足心朝天,右手支颐作思惟状。通常认为这是表现释迦成佛之前,身为悉达太子时苦思人生哲理乃至开悟的场景。思惟太子是东魏、北齐佛造像最为常见的题材,造像背屏也往往喜欢浅雕、阴刻或墨绘太子树下思惟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弄女造弥勒像背面思惟太子图·东魏

东魏武定五年的弄女造弥勒像的背屏背后浮雕就是白马吻别思惟太子场景。悉达太子在树下思惟,坚定决心要出世悟道,寻找脱离尘世苦难的出路,便吩咐仆人与白马返回宫中。白马依恋主人,屈膝跪地亲吻太子足,不忍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佛五尊像

这件立佛五尊像白石质地,通高 24.3 厘米,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通体彩绘贴金。主尊面相浑圆,肉髻扁平,身着通肩袈裟。二弟子身着交领僧服,双手拱于胸腹间。二菩萨双手在胸前捧宝珠。背屏边缘贴金,有莲花彩绘。底座正面浮雕香炉、双狮与力士,两侧彩绘莲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佛七尊像·东魏

这件东魏立佛七尊像通高 69.5 厘米,青石质地,一佛二弟子二螺髻二菩萨像,保存较多红彩及少量贴金。主尊面相圆润,波状发髻。身着袒右袈裟,偏衫搭覆右肩,施无畏印。背屏边缘以火焰纹为饰。底座为四足式,正面雕造香炉、供养比丘及双狮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镂雕弥勒七尊像·北齐

这尊镂雕弥勒七尊像可谓是难得的释家瑰宝。主尊弥勒菩萨,两侧侍有弟子、缘觉、和菩萨等,均立于莲台上。底座正面雕刻有化生童子,博山炉,比丘和力士,左、右、背三面则分别雕刻八神王。整件造像场景宏大,布局严密,雕刻精细,工艺精湛,为世所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菩萨坐像·北齐

这件菩萨坐像虽然头部及双臂前端均已残缺,但其雕饰的精美仍摄人心魄。菩萨通体彩绘贴金,裸上身,臂上戴钏,颈悬联珠项饰,穗状璎珞宝珠在腹部交叉,下身着裙,结跏趺坐,双腿间裙摆、帛带和璎珞珠饰如行云流水,可谓精美绝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弟子立像·北齐

相比庄严的佛像,这件北齐弟子立像就显得安详沉静。通体彩绘贴金,红、黄、绿色彩绘保存较好。弟子长眉细目,直鼻小口,项光外圈忍冬纹,内圈莲瓣纹,身着中衣搭肘式僧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雕弟子立像·北齐

至于这件北齐圆雕弟子立像,面相清秀,神态怡然,左手提着一件长颈净瓶,更显可爱。

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拥有强大武力的北齐王朝仅 28 年就亡于北周,而紧接着北周武帝灭佛,寺庙被朝廷没收,僧人被勒令还俗。然而王朝走马灯式地更替,北周很快又为隋朝取代。隋文帝再次表现出对佛教的尊崇态度。佛教的命运随着政权的更迭忽起忽落,在迎来隋唐帝国之后,中国佛教艺术也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二座高峰。只不过高峰之前的时刻并非不值一提的“波谷”,在时间的角落里,隐藏着历史丰富而细腻的诸多面向。

05

【更多邺城造像一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展攻略

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主要展出于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为该馆常设展览。观众可通过“河北博物院”公众号进行预约观展。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 停止入馆)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 4 号

邺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出土造像主要展出于邺城考古博物馆,为该馆常设展览。参观无须提前预约,更多信息可参见“邺城考古博物馆”公众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8:30-17:30(除法定假日外,周二至周五中午将闭馆,冬天为 11:30-13:30,夏天为 11:30-14:30,提前半小时禁止入馆)

地址:河北省临漳县金凤北大街 33 号

参考文献:

1.金申:《谈半跏思惟菩萨像》,《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何利群:《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技术传承和构图特征》,《中原文物》2017年第4期。

3.费泳著:《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增订本)》,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年。

4.陈悦新:《北齐赵郡王高睿造像的佛衣类型》,《华夏考古》2018年第1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邺城北吴庄出土佛教造像》,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

6.唐仲民著:《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年。

图片 | 重光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