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队司令员,是解放战争时期将领主要群体,在战争中起着具体指挥战役的无可替代作用。级别略相当于现在集团军司令,建国后大授衔基本是中将起步。

唯其重要,必须保证这个群体的稳定性,俾其专心致志于打仗。

但东北我军偏偏没有这么干,自1945年底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纵队和军的军事主官频繁轮换,有的部队竟换了5位纵队司令(军长)。

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东北部队太杂了

我们试以四野一号的眼光来观察。

1945年9月23日,他本来受命去山东接掌八路军的指挥任务,中央给他的任命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结果到达濮阳后中央急令他转而北去,到东北指挥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东北后,中央即令,林氏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一下子把巨大的任务压到他头上,举目四顾,太乱了,很多干部都不熟悉,中央根据东北局的建议迅速任命了一大批将领,但他们究竟能不能胜任作战任务呢?根本不知道。

更要命的是,一切都太乱了,总司令部不知道下级部队在哪里,互相之间没有电台联系。

很像一台巨大而杂乱的草台班子。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其历史背景和当时军政、社会条件有极大关系,尤其是军事形势。当务之急是熟悉和掌控部队,举目望去,太杂了!

东北部队组成非常杂,主体来源有三大部分。

人数最多、但脉络也比较杂的,是山东渡海过去的八路军部队,约六万人。这部分主力的大多数将领,林相对来说比较熟悉。

其次是从苏北挺进东北的新四军黄克诚三师,人数三万多,建制完整,凝聚力非常强。以至于强到东总不敢轻易调换三师出来的高级将领。林在115师短暂当过黄克诚的师长,说不上多熟。

第三是华北就近过去支援的部队,人数最少,建制比较混乱。林对他们基本不熟。

其他还有当地新拉起来的队伍,例如曾克林进东北后短短月余,从1500人迅猛扩充到37000人,25倍!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么个扩法肯定不可靠。

林司令心里没数吗?肯定有数,有心要整理一下部队,按照实际能力量才委用,但他做不到。

一是形势紧迫,第一要务是作战,阻击国民党军精锐进东北。临阵不能换将。

二是他说了也不算,有些将领他看不上,但无法调换。

那时东北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东北局,一号人物是彭真。林司令只是常委,起初连副书记都不是。

我们看看1945年底进入东北的中央委员名单就明白什么形势了。

中央委员共10位,彭真、陈云、高麻子、洛甫、林司令、李富春、罗荣桓、林枫、李立三、蔡畅。其中前四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彭陈高张,权力比另六位高,东北干部用谁不用谁,他们拥有大部分决定权。

候补中央委员11位,谭政、陈郁、吕正操、万毅、黄克诚、萧劲光、程子华、王首道、乌兰夫、古大存、王稼祥。

大家看出什么门道了吗?

二、并非都是阴谋论

再看一份名单,更糟心。

东北人民自治军主要领导:

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第一副司令吕正操,第二副司令李运昌,第三副司令萧劲光和周保中,副政治委员程子华。

第一参谋长萧劲光,第二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陈立人。

又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后来著名的三人组“林罗刘”,都没成型。后来的东北四大巨头之一谭政主任,到1946年1月才赶到东北接任政治部主任。

为什么要把东北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名单都列出来,就是让大家看看,其实最初派去的人,担任的职务并不符合东北战争所需。比如李运昌、周保中的副司令之职,代表性居多、近水楼台的成分居多,而程子华任职明显所任非其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局林司令的排位过于靠后,林与彭的配合也不甚顺畅。所以四平失利之后,东北局人事发生重要变动,彭回中央,高麻子逐渐走上重要位置,林罗的话语权也渐渐重起来。

高层调整完毕后,纵队一级指挥员的调整势在必行。

东北野战军逐步出现的十二个步兵纵队,只有二纵刘震、九纵詹才芳、十一纵贺晋年、十二纵钟伟这四位司令从头至尾没有换过,其余八个纵队都换了。各纵司令按先后顺序如下:

一纵(三十八军)为万毅、李天佑、梁兴初。

三纵(四十军)为程世才、张学思、曾克林、韩先楚、罗舜初。

四纵(四十一军)为吴克华、胡奇才、吴克华,吴系由军区调回纵队重任司令。

五纵(四十二军)为万毅、吴瑞林。

六纵(四十三军)最频繁,陈光、洪学智、黄永胜、洪学智、李作鹏,洪学智其间办过学校。比如

七纵(四十四军)邓华、方强。

八纵(四十五军)黄永胜、段苏权、黄永胜、陈伯钧。

十纵(四十七军)梁兴初、曹里怀。

对比一下其他野战军,更显得不正常。

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基本没怎么换,华野虽于1947年2月才正式定下纵队的编制,但许多纵队司令在此之前就是主官。一纵叶飞、二纵韦国清和滕海清、三纵何以祥和孙继先、四纵陶勇、六纵王必成、七纵成钧、八纵王建安和张仁初、九纵许世友和聂凤智、十纵宋时轮、十一纵管文蔚和胡炳云、十二纵陈庆先和谢振华、十三纵周志坚,一到十纵司令大多数都是沿续之前的指挥岗位。叶王陶三位是典型的一镜到底。

中原野战军大致相同,一纵杨得志和杨勇、二纵陈再道、三纵陈锡联、四纵陈赓、六纵王宏坤和王近山、八纵王新亭、九纵秦基伟、十纵王宏坤、十一纵王秉璋,刘邓首长能不换就不换,只有一、七纵合并时杨勇由七纵调到一纵,杨得志被聂帅留在晋察冀。

不是逼得没办法,东北也不会随意更换司令员,实在是有些纵队司令不合东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