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生平我们太熟悉了,但这种熟悉却也是一种模糊的轮廓,尤其对于他的家世,除非那些做过深入研究的人,大多数喜欢鲁迅的人都还是不知道的。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这是常见于媒体、网络及许多文献资料的介绍,大凡简单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鲁迅也是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末科三甲第15名进士,到光绪年间已经做到了内阁中书之职,门第也算是显赫一时。所以说,鲁迅本有一个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他可以选择做一个风流倜傥的世家公子,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招摇显摆的纨绔子弟。然而,最终他却成为了永垂青史的大文豪。而成就他的正是那那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家道中落。

我们只知道他家道衰败,是因为科举案,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身为内阁中书的周福清,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这年八月浙江乡试,主考官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恰是与周福清的“年兄”,也就是同科的进士。那时,鲁迅的父亲周用吉也要参加当年的乡试。当周福清得知浙江省主考官是殷如璋后,便想利用“年宜”为儿子求得方便。至于他同殷如璋的关系,也是在乡里不胫而走,有几位亲友便也找上门来,想求得方便,同时许诺事后酬谢。也是心中的贪念作祟,周福清也都答应了。

七月二十七日,主考殷如璋乘船自北京抵达苏州。早已在此等候的周福清,为避人耳目并未直接出面,而是派家仆陶阿顺登船联络。他亲自写了一封密信,信内请殷如璋关照其子周用吉等6位考生,同时暗订作弊关节,约定在试卷上均用“宸忠”“茂育”四字为记号。另又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洋银一万元”,这当然是许诺事成酬谢的价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周福清心计算尽,却是百密一疏,事情让这个愚蠢的家仆给办砸了。由于家仆陶阿顺的莽撞,周福清递送关节之事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历朝历代的科教取士,那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朝廷是非常重视的。一旦发生了舞弊案,朝廷在处理上也是相当严厉,清朝更甚。这些事情的后果,对于殷如璋这种官场的“老油条”,自然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立刻翻脸不认人,立即以行贿的罪名,把陶阿顺抓了起来,连人带信送到苏州府宙讯,信内提到的几位举子也一并扣押,不得参加考试。周福清闻讯后惊慌失措,便连夜逃走避祸,鲁迅兄弟则被送到了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福清先是逃到上海,后来听说朝廷已下令将他革职,正四处查拿。为了不连累家人,他便回到浙江会稽投案自首,被押赴杭州审讯,最终被判“斩监候”。这“斩监候”也是个死罪,只不过什么时候斩,这要看皇上的心情了。但在监禁过程中,如果能打通关节,也是有可能活下来的。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一时尽量拖延时间,以求转机;二是要保证周福清在牢中少受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折腾了八年,周福清的命总算是保了下来,但周家也从此衰败了下去。年幼的鲁迅从此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由于生活的拮据和父亲、祖父的病,年幼的鲁迅不得不穿梭于当辅和药辅之间。然而,贫困的生活让鲁迅有机会了解到下层贫苦人的生活现状,也从此确定了他一生奋斗的方向,造就了一代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