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掀起,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减产。

但在浮夸风的作用下,各地却瞒报、虚报粮食产量,民众被迫勒紧裤带多交公粮。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触目惊心。

在坚持既定原则下(没收自留地、粮食分配到食堂等),各级党委政府发动了一系列的增产节约运动,如“低标准、瓜菜代”、推广代食品等。

以“粮食烹调增量法”为主体的“做饭技术革新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粮食烹调增量法”最先起源于辽宁省。辽宁省是个缺粮大省,中央每年都给辽宁省调拨大量粮食,辽宁省各级党委政府也千方百计地增产节约。

可在“大跃进”运动中仍然不能实现粮食自给,粮荒不断。

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辽宁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多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并发动群众开展节约粮食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5月,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卫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区副业生产队集体食堂,本着节约粮食的精神,大胆创新,别出心裁地创造出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做法:

即先将苞米蒸到五分熟,然后将半生不熟的苞米拿去磨,磨成粉状后拌水做成馍,最后再将馍蒸熟。

经试验,旧做法1斤苞米只能出馍1.5—1.7斤,而新做法1斤苞米能出馍最少3斤。

通过改进做饭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苞米的出饭量,这对粮食短缺的农民群众来说无疑是天大好事。

消息一传开,全省上下非常振奋。辽宁省委立即派出工作组前往黑山县考察,并决定率先在黑山县进行推广试行。

1959年5月13日,辽宁省委在黑山县三台子召开推广“苞米食用增量法”经验介绍现场会,由副省长仇友文主持。

参会人员阵容强大,有各市、县的委的财贸局长和粮食局长,以及部分县委书记、县长、农村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社主任、管理区总支部书记、人民公社食堂炊事员等共15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虎山卫星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玉林在会上介绍了“苞米食用增量法”的经验,黑山县委第一书记王树森在会上介绍了全县推广这一经验的情况,并拍胸脯表示:

“只要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这个经验,那么一斤苞米就可以多产出两倍的口粮,将全面解决饥荒问题。”

与会人员参观了“苞米食用增量法”的操作过程,亲口尝试新法做出的各种饭食。

经过听、看、吃等一条龙实践,与会人员一致肯定了黑山县的经验,并要求立即在全省推广。

会后,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书记或市长、县长挂帅,推广“苞米食用增量法”,并在学习“黑山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做饭方法。

1959年6月1日,辽宁省委还专门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递呈了报告。

报告认为:“‘苞米食用增量法’可以提高出饭率百分之八十,并且做出来的食品好吃、容易消化、营养价值也大为提高。这真正做到‘吃饱、又节约’。这是苞米食用方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告总结了四条经验:

一是节约了大量的粮食。仅黑山县一年就可节约粮食7375吨。全省一年预计可节约粮食35万吨,不动一镰一锄取得了“大丰收”。

二是大大提高了苞米饭的质量和营养价值。“‘苞米食用增量法’使苞米淀粉颗粒部分转化为糖,胚部的脂肪和米仁油因受热而游离,就散发出一股苞米所固有的芬香。所以,吃起来,好吃、营养价值大、抗饿。”

三是既卫生,“又容易消化,老年人、小孩、病人(尤其是胃病)吃了不出毛病。可以减少胃肠病,不习惯的人吃了也不烧心,不胃酸”。

四是巩固了集体食堂,鼓舞了群众的积极性。由于群众对食堂的“苞米食用增量法”很满意,劳动积极性提高,出勤率增加了30%,现已达到100%。

最后,报告认为:“‘苞米食用增量法’是一种重要技术革新,是一种科学的做饭方法,如果能在全国推广,将全面解决粮食紧张和饥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