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彭凯平课题组在《心理学报》发表题为“理性式微、功利扩张?近40年中国社会两种个人主义的变迁”的研究论文,揭示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并非个人主义的简单增长,而是出现了理性式微、功利扩张的价值失衡。

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人类文化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个人主义的异常增长。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人主义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不同成分的个人主义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甚至在特定时段或部分国家、地区还出现了某些个人主义成分(如自主性)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生态环境改变、文化习俗等,但多数研究都忽视了个人主义概念的复杂性,没有从现代启蒙与文化转型角度对自我的多重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本研究从个人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自我问题出发,试图在理论上澄清个人主义的两种自我观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渊源——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具体而言,理性个人主义延续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与康德等人的纯粹自我观相一致,认为自我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有关。相反,功利个人主义延续了西方功利主义传统,与洛克、边沁等人的经验自我观相一致,认为自我的主体性与其作为原子或生物个体的自然权利和感觉经验有关。考虑到中国快速变迁的阶段性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典型性,本研究以中国社会为例,探讨理性、功利这两种个人主义在过去40年的变迁,以拓展个人主义及社会变迁研究的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预研究通过专家访谈、个人评分和开放式问题等方法,建立了包含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等关键词的理性个人主义词典,以及包含财产、利益、快乐、享受等关键词的功利个人主义词典。进而,对谷歌中文图书语料库(1980~2019)的词频分析显示,理性个人主义显著下降,功利个人主义显著增长(研究1);词嵌入分析表明,自我靶词与理性(vs. 功利)个人主义属性词的相对语义关联也呈下降趋势(研究2)。结果说明,中国社会的个人主义变迁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而需要对自我的理性提升和功利扩张进行辨析,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式微、功利扩张等价值失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本研究基于多重自我理论以及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理性个人主义和功利个人主义概念,为个人主义和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同时,研究还表明理性式微、功利扩张的价值失衡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其背后的多重自我结构、演化路径及社会精神动力的培育还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本论文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吴胜涛,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彭凯平教授。论文合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予灵。

论文信息:

Wu,M. S., Wang, Y., Peng, K. P. (2024). More utilitarian and less rational? Social change and two types of individualism over the last 40 years in China.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56(7), 911-925. [吴胜涛, 王予灵, 彭凯平. (2024). 理性式微、功利扩张?近40年中国社会两种个人主义的变迁. 心理学报, 56(7), 911-925.]

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4.009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任编辑 | 吴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