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A.哈里斯的《我好,你好》,感觉非常有收获。读这本书的缘起是看了《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后,对里面提到的心理地位(也可以叫人生坐标),心理游戏,心理剧本,自证预言等心理学名词现象深感兴趣,想系统学习和了解一下,然后开始了读这本书。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提到人类大约自五岁前就会因与父母和世界的互动中形成固定心理地位:“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这四种思维和反应模式。中国人说“三岁看老”,其实说的也是类似道理。童年时期,这种心理地位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被改变,人们看待世界时就戴上一种滤镜,会扭曲现实,并强化这样的心理地位。

蛤蟆先生就是如此,他的人生坐标是“我不好,你好”,其实这也是很多自卑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地位。所以,他在人生受到重大打击后,就跌落了抑郁的深渊,直到遇到了心理医生。在对他的行为模式的由来,过往创伤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他的伤口被看到,也被愈合,才终于让他有力量走了出来。

在此以前,朋友们眼里蛤蟆先生非常幽默风趣,也有些自以为是。他的深陷抑郁让朋友们大吃一惊。

其实,人人都知道建立”我好,你好的“的心理地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能做到的人却不多。为什么?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对心理地位的形成讲得很浅,基本上是一笔带过,但《我好,你好》这本书则对人类的四种心理地位:“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好”的形成有详尽的描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是以婴儿的身份来到世界的,柔弱的婴儿依赖大人。不管他出生在哪一种文化中,他都会形成“你好,我不好”的心理地位。也就是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卑感。但随着婴儿的成长,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持有“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但有的人会变成“我好,你不好”或“我不好,你不好”, 而少数在少年时代得到足够的安全感的幸运儿,会形成“我好,你好”的心理地位。

人在幼年时期建立的心理坐标对我们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除非我们后天有意识的去觉察和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从自卑发展成自信而不是自负,如何从“你好,我不好”变成“你好,我好”是人们需要终身面临的课题。

读到此处,我如释重负,因为我也是一个自卑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在自卑的路上,我并不孤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地位,可能一生都无法摆脱。不管他们外在看起来多么光鲜靓丽,功成名就,但他们内心深处的底色却是自卑。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不能改变自卑底色,前一段时间逝世的天后李纹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不明白,他们明明非常光鲜靓丽,事业有成,怎么会深陷抑郁。要知道,超越这些自卑,仅仅靠外在的成功是不够的。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住着一个安全感不够,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小孩。

成长过程中,我们内心多少都有些伤痛,不是每个人都严重到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学习却是必须的,要靠我们内心与自己的和解,与我们内在的受伤的儿童的连接,疗愈内在儿童的创伤。只有被解放了的儿童,才会有自由的成人。这一点,一行禅师的《与自己和解》里也有详细的阐述。

“你好,我不好”的心理地位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并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被强化,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唯一视角。

然而,这一视角是扭曲和失真的。

我们内在的父母,一直在虐待我们内在的儿童。为了摆脱我不好的心理负担,我们玩了很多心理游戏。但是,这些游戏都是非常不健康的病态的游戏,都只会让我们的人生更为悲惨,成为一种自证预言。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有自由意志。《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多说,不管在任何情形下,我们永远有选择权。没有人能夺走我们的这份自由,即使我们身处牢狱之中,也不能。他就是在身处集中营,随时有可能被处死的境况下,发现了这一点。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实际上,我们所背负的枷锁往往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的内在。我们内化了的父母和内化的儿童,构成了我们潜意识里沉重的过去。我们内在的儿童里记录了太多我不好的信息,可是,那不过是一份错觉。如果任由自己被这样的错觉支配,那会非常可悲。

佛陀说,放下过去,老子说,无我,其实都要求放下小我的很多执念,与大我连接。因为人生于世,我们本自具足。

如果我们不自我设限的话,我们其实是有力量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夺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的。

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内化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在生活中践行。

虽然改变根深蒂固的旧有的信念很难,但一旦觉察到了旧有的限制性模式,我们也就到达了自由的彼岸。

我常做的冥想引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改变始于平静,终于自由”。是的,改变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就是从日常小事中的不断觉察,愿你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最终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好,你好》也重点讲了很多人的“我不好,你好”的案例,结尾更是上升到人类共同的困境。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纷争,因为这些本质上也是个体的冲突。归根结底,我们往往都在玩“我好,你不好”或者“我不好,你不好”的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议大家有空来看看这本书,抱一抱我们内心总觉得不够好的自己,告诉自己,我们已经足够好了。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可以一起玩“我好,你好”的游戏。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我好,你好”,这会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