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诗话珍本丛刊(全二十册)

编著者:陈广宏 侯荣川 编

ISBN:978-7-5013-7700-8

装帧开本:精装16开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定价:20000元

内容简介

《明代诗话珍本丛刊》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诗话新编”的阶段性成果。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研究中国诗学必不可少的资料之一。本书收录国家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院、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代诗话珍本文献39种,其中稿本1种,明抄本10种,明刻本27种,所收文献多为难得一见的珍稀善本。编者为每一种文献撰写提要,介绍版本、内容、作者等情况,方便读者使用。

作者简介

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诗话新编”首席专家,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等。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亦关注文学思想史、文学史学及日韩中国学等方面。著有《竟陵派研究》《闽诗传统的生成》《中国文学史之成立》《文本、史案与实证:明代文学文献考论》《文学史的文化叙事》等,编校《陈继儒全集》《明人诗话要籍汇编》《稀见明人文话二十种》《稀见明人诗话十六种》等。曾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侯荣川,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温州大学古籍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藏孤本明代集部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兼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文献、东亚汉籍文献等。出版专著《日本所编明人诗文选集综录》(合作)等,整理出版《稀见明人诗话十六种》(合作)、《日本所藏孤本明人别集汇刊(第一辑)》等十余部。

前言

《明代詩話珍本叢刊》爲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亦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明詩話新編”的階段性成果。

明代詩話文獻的整理工作,已有相當多的成果。文獻影印方面,《文淵閣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未收書輯刊》《四庫禁毁書叢刊》等大型影印叢書,共收明人詩話七十餘种;蔡鎮楚《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四年)收録明何孟春《餘冬詩話》等十五種明詩話;文獻整理方面,如吴文治《明詩話全編》(鳳凰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中獨立成書的詩話,計一百一十八種(《前言》稱有一百二十餘種),周維德《全明詩話》(齊魯書社,二〇〇五年)收明詩話九十一種,張健《珍本明詩話五種》(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八年)收明人雷燮《南谷詩話》、季汝虞《古今詩話》、浮白齋主人《詩話》、朱奠培《松石軒詩話》、謝肇淛《小草齋詩話》等,陳廣宏、侯榮川《稀見明人詩話十六種》(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四年)、《明人詩話要籍彙編》(復旦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共收明詩話六十六種。即將出版的《全明詩話新編》收録明詩話二百餘種,基本彙集較爲完整的明代詩話文獻。然而這并不是説,明代詩話文獻的整理工作已經完結,而是需要進入新的階段。

傳統文獻校勘的核心宗旨在於“去僞存真”,尤其對於經傳文獻而言,尋求某一文獻的原點,力求剔除後世刊抄過程中闌入的訛誤,以恢復“古本”,這樣即使包含了大量校勘异文,所形成的文本也是平面的綫性結構。而現存明代文獻,則規模宏富,堪稱“浩如烟海”,其文獻構成極爲複雜。以現存二百餘種明代詩話而言,所包含的各種版本已有近千種,其中部分文獻更有十餘種版本;尤其是部分明詩話文獻涵涉了作者與出版者、閲讀者共同完成的文獻“生産”,構成一種立體的“複式文本”,其版本的複雜性已超出了傳統校勘學意義上去僞存真的意旨。

現存明詩話文獻的“複式文本”,其成因大致有作者因素、刊抄因素、閲讀批評等三種情况。

首先,明詩話作者,即使有聲望者如王世貞等,多追求傳播的迅捷,甫定稿即刊行;甚至隨作隨刊,是後又多方修訂。早期文本與後期成熟文本同時傳播,於是演成複雜的版本系統。

作者改稿的情况,很早就已經出現。宋洪邁《容齋隨筆》“詩詞改字”記載了王安石改詩的故事:

王荆公絶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衹隔數重山。春風又緑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爲“過”。復圈去而改爲“入”。旋改爲“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爲“緑”。(《容齋隨筆》續筆第八卷,清修明崇禎馬元調刻本)

這種改字,反映出作者詩歌創作活動過程的細節,可以看作一種“複式文本”。明詩話中有更多類似的例子。

明謝榛《詩家直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麗澤館本爲早期刻本,冰玉堂刻《四溟山人全集》本爲成熟文本,其中文字差异反映出謝榛修訂的痕迹。如卷一第一條“《三百篇》直寫性情”,“三百篇”麗澤館本作“周人”;“雖其逸詩,漢人尚不可及”,“逸詩”下麗澤館本多“尚存”二字。此二處改削,使得表達更準確。又如卷一“陸機文賦曰”條,麗澤館本末云:“詩賦由是不古矣。士衡之所知,固魏詩之渣滓爾。”底本作:“徐昌穀曰:‘詩緣情而綺靡’,則陸生之所知,固魏詩之查穢耳。”麗澤館本前半爲謝榛所論,後半爲引徐禎卿之語,字句稍异;底本則徑引徐氏之説全部,顯示出作者觀點的修煉及措辭的斟酌。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最早刻本爲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刻十六卷附《許伯清詩稿》一卷本。“後二十年,修飾者十之五,增益者十之三”,於明崇禎五年(1632)定稿爲三十六卷,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爲其第十二稿定本。其後復采宋、元、明詩爲後集,選輯其中論詩部分爲《後集纂要》二卷,崇禎十五年陳所學合刻爲三十八卷本。北大稿本相比萬曆四十一年刻本,有了相當大的改動,其中既包括文字的潤色,也包括觀點、詩學結構的改動,對於認識許學夷詩學思想的發展無疑是極爲重要的文本。陳所學刻三十八卷本,相對而言是較爲精良的刻本,但與北大稿本相比,部分文字并未按作者原意處理,其原因既和稿本改動之處甚多而造成的疏誤有關,也與陳氏以個人理解而自作主張有關。如卷三十“商隱七言絶”條,稿本作“尤曲盡艷情”,陳本作“艷情尤麗”,或是陳所學所改。

明胡應麟《詩藪》諸本中,内閣文庫藏少室山房本爲最早,南京圖書館藏本刊刻時間約晚一年,均爲胡應麟自刻,後來各本均祖此二本。南圖本爲作者自定成熟文本,應該是研究胡應麟詩學觀的基礎文本。内閣文庫本相比南圖本有較多的异文。一是較南圖本多十六條詩話,有些當爲胡應麟再刻時所删,如外編一“仲尼諸弟子著述”等五條實與詩無甚關係;其他各條或亦作者所删,或爲殘缺所致。二是在用語表述上的修訂,這些修訂應是出於作者之手。如外編三“人主如文皇”條,内閣文庫本“人主則文皇、明皇之屬”“宗室則越王、韓王之屬”等叙述,“之屬”南圖本均改爲“等”;南圖本又删去了内閣文庫本“殷七七以幻,王季友以賣履,邵謁以縣胥”等内容。此外,還有大量語氣表述的删改,如外編三“凡著述貴博而尤貴精”條,内閣本“爲噴飯滿案”,南圖本改作“爲之絶倒而罷”。這些异文,可以推究作者觀念思想變化的脉絡,也是重要的文本。

其次,文獻在刊刻傳抄過程常常會造成文字的訛誤或文句的缺損,但這類情形,刊刻傳抄者涉入文本生成是無意或被動的。隨着出版業的繁盛,出版者對於文本生成所起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書商參與詩話的刊刻,主要有編入叢書、僞托刊行等形式。如徐泰《詩談》爲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鄭梓輯《明世學山》、萬曆刻《百陵學山》、天啓刻《鹽邑志林》等叢書收入;明張懋賢《詩源撮要》一卷,今僅見於萬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明朱承爵《存餘堂詩話》一卷,爲《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説》《説郛續》等收入。收入叢書的文本,大多經過刊刻者的删削改動。就文本的真實與完整性而言,叢書本自然乏善可陳。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文字的删削,其實也是一種擇取,反映了操作者的意圖與手段;尤其當這些叢書的執行者爲大學者時,此類文本與原文本間形成的异文,也具有相當重要的詩學思想及出版文化研究的價值。如明江盈科《雪濤閣詩評》,今有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刻《雪濤閣四小書》本,又有明潘之恒《亘史抄》本。潘氏在抄録時,依據個人的理解及編輯之需對《雪濤閣四小書》作了較多的選擇、調整及删改,部分條目後有潘氏評語。又如明顧元慶《夷白齋詩話》,今存《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説》本,爲作者自刻,其文本最爲可靠;又有《學海類編》本、清何文焕《歷代詩話》本、日近藤元粹《螢雪軒叢書》本。清何氏所據之本并未説明,其文字與《四十家小説》本等頗有不同。如“拯人之危,大是好事”條,顧氏本“有《寄周岐鳳》詩云”,《歷代詩話》本前多“錢經歷允輝”五字;段末又多“江南人傳誦之”。錢允輝名曄,《麓堂詩話》“維揚周岐鳳多藝能”條述此事,末云:“江南人至今傳之。”或是何文焕據《麓堂詩話》補此語。這些异文基本是出自何文焕的删潤,反映了何文焕的詩學思想及編輯觀。

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書商直接操刀僞托之書,如題李贄《文字禪》一卷、《騷壇千金訣》一卷,題鍾惺選、李光祚輯《鍾伯敬先生朱評詞府靈蛇》四卷、《鍾伯敬先生朱評詞府靈蛇二集》四卷,題朱之蕃評的《詩法要標》,題黄省曾編的《名家詩法》等,都是由其他詩學著作中擇取、改易,再彙纂而成。

以上所舉“複式文本”的例子,不論是作者的早期與後期文本的差异,還是刊刻抄寫者的疏誤及有意改動,均是直接相關的文本生産活動。如果將視野和思路放得更寬廣一些,我們可以發現,還有讀者與作者交流形成的“複式文本”。

明代發達的刊刻出版業,爲明代詩話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條件,能够及時地引起他人的借鑒或者批評,而面對他人的批評,作者又往往能够及時地提出反批評。如許學夷《詩源辯體》於萬曆四十一年先行刊刻十六卷,明趙宧光《彈雅》中即引述其説,亦有所批評,而在崇禎本《詩源辯體》中,許學夷不僅引述了《彈雅》中多條詩話,也對趙宧光的批評作出了回應:

趙凡夫《彈雅》雖多反中郎,然信心自得,中亦有絶到之見。其引予論四十餘則,彈射居半。彈射者不必致辯。采録者間署“詩原”(“源”同)二字,餘多不署其名。恐讀者不知,反以予爲盗襲。觀此,則他書混録予言者可知。

這種詩學的交流,如非處於刻書業發達的明代,是難以想象的。

面對浩如烟海的近世文學文獻,如何準確地認識現代條件下學界對於文獻的期待與現實操作者所能提供文本之間的落差,是我們今天科學地進行文獻整理的基礎。如果不能以時代要求的變動爲指針調整文獻整理的標準、技術手段及呈現方式,則衹能流於低水平工作,對學術品質的提高及學術範式的更新幾乎没有價值;另一方面,也必須清楚當前文獻整理仍有着相當的局限,其所能實現的學術要求與學者的期待還有着一定的差距。

明代詩話文獻的現代整理本,雖已有很多成果,且新編《全明詩話》將成爲基本完整的明代詩話文本,能够提供給研究者使用。但點校整理本在完整展示文獻的複雜性上,有着天然的劣勢,正如葉曄《重整烟海——讀〈明人詩話要籍彙編〉之隨想》(《 中華讀書報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十版)所指出的:“無論是《彙編》,還是日後的新編《全明詩話》,都不可能以精校、彙校的形式,將重要詩話的版本面貌,完整、全面地呈現給讀者。”因此,對具有珍稀和複雜版本的明詩話文獻,采用影印出版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且必要的補充。

《明代詩話珍本叢刊》共收三十九種明代詩話,如朱權《西江詩法》一卷,周叙《詩學梯航》一卷,佚名編、史潜校刊《新編名賢詩法》三卷,曹安《讕言長語》不分卷,李東陽《麓堂詩話》一卷,都穆《南濠詩話》一卷,强晟《汝南詩話》一卷,雷燮《南谷詩話》三卷,安磐《頤山詩話》一卷,汪時元《竹里館詩説》五卷等,均爲孤本;其他如朱奠培《松石軒詩評》一卷、陳德文《石陽山人蠡海》二卷等,均爲稀見版本。所用底本,除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一閣博物院等國内館藏外,還有日本内閣文庫、静嘉堂文庫等館藏。題朱之蕃評《詩法要標》則爲編者所自藏,較《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影印之本,頗有不同,可資校勘。

編者

二〇二三年歲次癸卯冬月

总目录

第一册

西江詩法一卷(明)朱權 編明嘉靖十一年(1532)重刻本 一

松石軒詩評一卷(明)朱奠培 撰明成化十年(1474)序刻本 五三

詩學梯航一卷(明)周叙 編訂明藍格抄本 一四一

新編名賢詩法三卷佚名 編(明)史潜 校刊明刻本 二一一

詩法五卷存三卷(明)楊成 編明嘉靖李晹刻本 三一九

讕言長語不分卷(明)曹安 撰明正德刻本 四三九

第二册

麓堂詩話一卷(明)李東陽 撰明抄《藝海彙函》本 一

南濠詩話一卷(明)都穆 撰明抄《藝海彙函》本 七七

汝南詩話一卷(明)强晟 撰明正德九年(1514)楊槮刻本 一〇九

南谷詩話三卷(明)雷燮 撰舊抄本 二五一

朱文公游藝至論二卷(明)余祜 輯明嘉靖刻本 三七七

第三册

頤山詩話一卷(明)安磐 撰明抄本 一

晦庵先生詩話一卷(明)沈爚 纂輯明抄本 五一

蘭莊詩話一卷(明)閔文振 撰明抄本 一一一

石陽山人蠡海二卷(明)陳德文 著明刻藍印本 一五五

蓉塘詩話二十卷(卷一—九)(明)姜南 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洪楩刻本 二四三

第四册

蓉塘詩話二十卷(卷十—二十)(明)姜南 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洪楩刻本 一

名家詩法八卷(明)黄省曾 編刊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結緑囊刻本 三四一

第五册

諸仙詩話一卷佚名 撰明抄本 一

詩話隨抄上集四卷下集四卷附集一卷(明)楊春先 編著明藍格抄本 二五

獨鑒録一卷(明)黄甲 撰明萬曆刻《鳳岩山房文草》本 三五九

第六册

藝苑巵言六卷(明)王世貞 撰明嘉靖刻本 一

詩藪二十卷(内編)(明)胡應麟 撰明少室山房刻本 二五一

第七册

詩藪二十卷(外編 雜編一—三)(明)胡應麟 撰明少室山房刻本 一

第八册

詩藪二十卷(雜編四—六 續編)(明)胡應麟 撰明少室山房刻本 一

詩藪二十卷存十五卷(内編)(明)胡應麟 撰明少室山房刻本 一七九

第九册

詩藪二十卷存十五卷(外編 雜編 續編)(明)胡應麟 撰明少室山房刻本 一

詩藪二十卷存十六卷(内編一—二)(明)胡應麟 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江湛然刻本 三四五

第十册

詩藪二十卷存十六卷(内編三—六 外編)(明)胡應麟 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江湛然刻本 一

第十一册

詩藪二十卷存十六卷(雜編 續編)(明)胡應麟 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江湛然刻本 一

竹里館詩説五卷(明)汪時元 撰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張惟喬刻本 一三一

詩法指南二卷(明)王檟 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藴古堂刻本 二九三

第十二册

歷代名賢詩旨十五卷(明)程元初 編撰明刻本 一

第十三册

翰林詩法十卷(明)吴默 編明刻本 一

詩法要標三卷(明)朱之蕃 評朝鮮舊抄本 二六九

詩學雜言二卷(明)冒愈昌 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刻本 三七一

第十四册

詩外别傳二卷(明)袁黄 撰明刻本 一

詩彀五卷(卷一—三)(明)李奇英 編明萬曆四十年(1612)序刻本 一四五

第十五册

詩彀五卷(卷四—五)(明)李奇英 編明萬曆四十年(1612)序刻本 一

詩源辯體三十六卷後集纂要二卷(卷一—十)(明)許學夷 撰 明崇禎十五年(1642)陳所學刻本 二三七

第十六册

詩源辯體三十六卷後集纂要二卷(卷十一—三十六 後集纂要)(明)許學夷 撰 明崇禎十五年(1642)陳所學刻本 一

第十七册

茗盌談一卷(明)屠本畯 撰明萬曆刻本 一

詩説紀事三卷(明)胡之驥 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 四五

彈雅十六卷(卷一—二)(明)趙宧光 撰明天啓二年(1622)刻本三五三

第十八册

彈雅十六卷(卷三—十二)(明)趙宧光 撰明天啓二年(1622)刻本一

第十九册

彈雅十六卷(卷十三—十六)(明)趙宧光 撰明天啓二年(1622)刻本一

説詩補遺八卷(卷一—六)(明)馮復京 撰清初過録本 一九九

第二十册

説詩補遺八卷(卷七—八)(明)馮復京 撰清初過録本 一

小草齋詩話五卷(明)謝肇淛 撰明天啓四年(1624)序刻本 一一三

藕居士詩話二卷(明)陳懋仁 撰明崇禎刻《陳懋仁雜著》本 三八一

内页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张珂卿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