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开国大将,个个都有绝活。黄克诚大将同样如此,不过大众熟知的是他富有战略眼光,敢越级向中央提建议,等等。

其实黄大将还有一个隐蔽性比较强的绝活,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只有结合着1955年大授衔才能看得出来。

1955年授衔,共有55位上将,57年补授王建安、李聚奎两位为上将。黄克诚大将直接领导过并培养过的上将,计有刘震上将、洪学智上将、韩先楚上将三位。试问,除了粟裕大将之外,还有哪位大将级别的人物,能有这样彪悍的成绩?

一、盖不住的本事

黄克诚这个绝活是什么?我们不卖关子:培养人才。说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只有随着时间推移,才能看出其强大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绝活挺挑地方,高度依赖于黄克诚所处的位置,只有他当上一把手才能体现得出来。

所以我们看红军时期的黄克诚,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稳稳地隐身于彭总的光环之下。

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拉队伍、用人才,都轮不到黄克诚说话。其实还不止轮不到说话,黄克诚是个理性的人,既敢于拼死血战,也锐于理性分析情况,在红军早期大家普遍比较鲁莽、普遍喜欢打冲动仗的形势下,经常积极建言不要硬拼,遭到一些头脑发热的上级的质疑,黄克诚多次被批评消极作战,长征中一度被降职为营政委(红军早期,营一度也设政委,长征结束后整编,才改为营教导员)。

有意思的是,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甘南进行整编时,组织上给黄克诚安排了一个令他出乎意料的职务:红三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军事裁判所所长。负责审理政治路线上有问题的干部。

这个人事安排,反映了一些规律,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黄克诚在识人用人、培养人才方面的过人之能。

反映了什么规律?长征极其危险,时刻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每一个岗位上安排的干部,都必须最符合岗位所需,军事主官必须能征善战,政治主官必须善于团结凝聚军心士气,以此类推,哪个干部都不能浪费。组织在任命干部之时,基本都是从干部自身特点出发,基于群众对某位干部的共同认知。

大家对黄克诚的共同认知,就是头脑清醒,善于分辨是非,能准确地观察人、观察事。

这个宝贵的特质,是后来黄克诚能一直稳坐一方、担当某一时某一地某一部队一号人物根本优势。

没过多久,黄克诚就大幅跨越,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同时兼红一方面军同职)。

组织部长意味着什么,就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有些懂行的朋友可能会意识到,军队的组织部长和地方党委组织部长并不一样,只管党的建设,不管干部任免。多说一句,党建工作是管大局、看全局的,视野广度、思维高度都要求更高。

这一职务,是对黄克诚能力特质的最大认可。在组织部长位置上没做多久,在形势影响和天分使然之下,黄克诚就得到了主政一方的机会,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八年的传奇绝活。

二、上将刘震谁培养?

平型关大捷后,黄克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调任115师344旅政委。

这一任命的背景论者多矣,黄克诚调研发现,红军改编之后按国民党方面的约定,部队不设政委。虽然只是名义上不设,实际上还以副师长(旅、团同)履行政委职能,但那时红军将士文化水平较低,并不能深入领会意图,以为党指挥枪的制度变了,引发一定思想混乱和组织混乱问题。

党中央一经黄克诚提醒,迅速恢复了政治委员、政治机关制。黄克诚也被派到一线当政委去了。

刘震上将就与黄克诚在此时结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说黄克诚大将与三位上将的关系,不能强拉硬拽,把一面之缘上升为成就之恩。

几个关键指标:

1.有直接上下级的领导关系,并且共同经历过战斗。

2.提供个人成长进步方面的重要指导和帮助。

3.提供很好的平台。

掌握了这些评价方法,我们才能更好理清黄克诚与几位上将的关系。

刘震上将是红十五军团出身,全面抗战爆发至全国解放之间是刘震上将建国立业的主要时期。

其军事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六八八团政委时期,此时为徐海东指挥。不是很顺,总打硬仗消耗仗,团长陈锦绣战死。刘震无甚高光表现。

2.独立团团长至三四四旅旅长时期,此时为黄克诚指挥,当时徐海东回延安长期病休,新任代旅长杨得志地位逊于黄克诚,黄是344旅及后来八路军第二纵队一号人物。

黄克诚给予刘震极大信任,让他从政工干部转型为军事主官,并逐步把344旅交给他,八路军的旅长是非常了不得的资历,一定程度上讲是跻身开国上将的重要一环。

这一期间,刘震部是黄克诚第二纵队麾下头等主力,第二纵队南下与新四军彭雪枫第六支队会合后,根据中央精神,黄克诚大公无私地把刘震旅与彭的张爱萍总队旅对调,以加强豫皖苏新四军部队的实力。这就是著名的九十对调,刘震旅后来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十师,张爱萍部后来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

为啥对调,九旅是地方游杂武装发展起来的,装备差,人少。

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刘震之前在344旅节节攀升,地位越来越重要。离开黄克诚指挥后,基本没有实现太大发展。这一方面是十旅地方化,主要是发展根据地,没怎么打大仗。但另一方面也是乏人指点和引导。黄克诚率第三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展根据地,三师的成绩有目共睹,打仗或许不如粟裕和罗炳辉(二师)亮眼,但三师实力跃居新四军第一流,这是人所共知的的。

3.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东北前夕,十旅回归黄克诚三师麾下,一同北进。这不知是黄克诚建议,还是刘震请求,正所谓风云际会,各得其宜。

刘震一回三师即有提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