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衔中,共有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王建安、李聚奎两位将军又先后被补授上将军衔,开国上将的总人数达到了57位。其实,在原来以彭总和罗帅为首的授衔委员会,向组织上提交的预授上将名单中,还有其他8位将领被提名为上将,他们分别是谁呢?为何最终未授上将军衔呢?

这八位将领分别是陈漫远、莫文骅、程世才、李天焕、徐立清、贺晋年、王世泰和廖汉生。陈漫远出身于邓政委领导的红七军系统,参加过百色起义,是左右江根据地创立的功臣之一。红七军北上中央苏区后,陈漫远先后担任过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职务,是我军政工战线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陈漫远先后担任过晋绥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陈漫远先后担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参谋长,一兵团改编为第十八兵团后,他又升任副司令员。全国解放后,陈漫远在广西指挥剿匪战斗,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授衔时,原本陈漫远是要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但因为当时提名韦国清授上将,同为红七军代表,陈漫远主动让出了军衔,再加上他已经不再担任军职,最终未参加授衔。

廖汉生是贺老总的外甥女婿,也是红二军团和第一野战军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彭老总对廖汉生极为看重,曾经提名他担任兵团政委,但廖汉生生性谦逊,主动辞让了兵团政委的职务,授衔时,廖汉生作为副兵团级干部,本来是名列上将名单中的,但他主动将军衔让给了贺炳炎,体现了一位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文骅在授衔时是十三兵团政治委员,按级别的话也是上将军衔,事实上一开始莫文骅确实是被提名为上将的,但莫文骅和陈漫远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出身红七军系统,红七军当时已经有韦国清和李天佑两位上将了,再加上莫文骅在广西的剿匪工作中表现一般,最终得到了中将军衔。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政委,只授予中将,确实是低了点。

程世才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四方面军88师师长、30军副军长、军长,在红军时期就是军级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则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南满军区司令员等职务,级别也是够得上上将的。虽然程世才一度被提名为上将,但因为公安军已经有了一位大将罗瑞卿和一位上将韦国清了,最终只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李天焕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20兵团政委等职务,按照级别,他在一开始也是被提名为上将名单的,但他授衔时的情况和程世才是一样的,授衔时,李天焕是公安军副政委,公安军已经有了一位大将和一位上将了,所以李天焕也只获得了中将军衔,确实是低了点,但也是没办法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立清授衔时是正兵团级干部,贺晋年则是副兵团级干部。授衔时,西北红军的代表选定了阎红彦。阎红彦与贺晋年的资历差不多,在红军时期都是军长,但组织上最终还是选定了阎红彦为开国上将,贺晋年也因为别的原因最终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作为副兵团级干部,实在是低了点,但他的弟弟贺吉祥也得到了少将军衔,兄弟二人双双成为开国将军,也是一段美谈了。

至于徐立清,他因为是授衔委员会的,为了避嫌主动降低自己的军衔,最终只被授予了中将。其实按级别他是正兵团级干部,妥妥的上将资历了。徐立清主动让衔,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风亮节,令人十分敬佩。

最后一位是王世泰。王世泰的资历,那是相当高了。红军时期,王世泰就担任过陕北省委军事部副部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陕甘宁警备第三旅政治委员,以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等职务,是120师的一员高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王世泰跟随彭老总南征北战,先后担任过西北野战兵团第四纵队司令员、第四军军长、第二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务,是一位妥妥的正兵团级干部。在最初的预授上将名单中,王世泰是名列其中的,但因为主席、邓政委等伟人们主动不要军衔,最终主席定下了不担任军内职务的,就不再授衔的原则,王世泰因为授衔时已经不再担任军职,也就没有被授予军衔了。

这八位将领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的确是十分遗憾。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肯定不会在乎军衔的高低,他们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钦佩。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