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剪除异姓王过程中,威胁最大的韩信反而最容易被拿下,不如韩信的英布则选择了奋起反抗,让人们留下不少的假设和猜想。

如果韩信奋起反抗会怎么样?韩信为什么没有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和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先选择了剪除威胁最大的韩信,而不是先剪除其他比较弱的异姓诸侯王,这在当时是正确的策略。

韩信是所有异姓诸侯王中最能打的人,也是威胁最大的,但此时其他异姓诸侯王都好好的,并没有被刘邦处理,这让韩信心存侥幸,认为刘邦再怎么处罚自己,也不会将自己杀掉,最终身死族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打算处理韩信时,韩信是犹豫的,他不想造反,也有几分不敢造反,因为改封楚地后,韩信的实力已经遭到削减。刘邦把韩信从小人物一下子提拔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这份信任和知遇之恩让韩信也不忍心造反。漂母之恩尚且记得,萧何之恩不肯忘记,汉王之恩岂能忘却?

如果刘邦先处理其他异姓诸侯王,让韩信眼看着一个个异姓诸侯王没有好下场,会把韩信逼反,就像逼反英布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韩信真的反了,以韩信的战斗能力,刘邦会很难对付,一旦韩信站稳脚跟,那汉家天下就可能改姓韩了。

先处理韩信,其他的异姓诸侯王相对比较弱,即使造反威胁也比较小,英布被逼反后,战斗能力也不弱,还一箭射中刘邦,但最终还是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几十年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正好相反,汉景帝先处理其他比较弱的诸侯国,最后处理最强的吴国,结果七国之乱一时之间席卷半壁江山。

因为在处理弱诸侯国时,吴国开始着手准备,并和其他诸侯国相互串联,最终一起造反。如果朝廷先处理吴国,将吴国的实力先减下来,吴国一开始不会贸然造反,等后面再反,削弱实力后就更好对付。

由此可见,刘邦在异姓诸侯王还在观望时期先拿下威胁最大的韩信,实在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