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眼下正是青海东部大棚蔬菜育苗的好时节,连日来,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梁家村的一处育苗基地正积极采取科学的方法培育壮苗。选种、播种、浇水、控制光照……一派繁忙景象,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育苗基地内生机盎然。俞惠珍摄

走进基地内的双层双膜节地暖棚,基地技术员张海英正将一盘盘已经栽种好的茄子苗小心翼翼地放在铺好的薄膜上。“这个是我们今年育好的茄子苗,茄子苗有5类,都是新品种,为了防止向下扎根,等苗子出齐了,我们就在底下铺一层膜,像这个根就可以缠在穴盘里,不会往下扎根,菜苗的品质就会好很多。”张海英介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育苗基地内生机盎然。俞惠珍摄

鲜食水果玉米是育苗基地几年前引进的品种,一直是买家们喜欢的“明星产品”,为了推出更优质的品种,今年基地第一次自己着手育苗。张海英拿出已经扎根的鲜食水果玉米苗惋惜道:“今年第一次培育,没有控制好湿度,有些苗子没出芽。”张海英得出经验:“水果玉米种子里都是水,比起其他蔬菜,生长环境不需要太多水分。有了今年种植的经验,明年成活率一定会高一些。”

目前正是育苗关键期,几个大棚内育的苗也微微露头,给幼苗除草成了张海英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自2016年起,张海英开始自学育苗技术,了解各类蔬菜苗的品种特点、嫁接、生长习性等知识,如今已是一名技术娴熟、管理有方的育苗能手。

同样每天“埋头”在基地里勤奋学习种植技术,致力于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还有育苗基地的“领头人”梁昇先。自育苗基地成立来,梁昇先一直致力于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如今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育苗土专家”。梁昇先得出经验,由于西宁地区与南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差异,每一种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依托西宁独特的冷凉气候和地理优势,育苗基地已成功从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引进并推广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目前,基地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100亩,年产值高达120万元。近五、六年来,已引进300多个品种,并从中筛选出15至16个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如鲜食水果玉米、紫尖叶莴笋、四季豆、贝贝南瓜和昆仑雪菊等,基地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改良种植等方式,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更为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顾斐菲、俞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