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人的一天,往往从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老豆腐开始。

5月24日清晨四点半,位于高唐县的大田刘记老豆腐店里,店主刘洋和他的父亲刘杰已早早开始忙碌。他们先把卤子熬上,随后进行磨豆、煮豆浆、过滤残渣、点豆腐等一系列工序。待豆腐凝固,卤子也熬得恰到好处,整个制作过程不过一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子放入机器后磨制出豆浆。

不到七点,店里便开始陆续迎来客人,八点左右客人数量达到高峰,到了10点,刘杰父子便准备收拾闭店。这一早上,他们卖出了七百多碗老豆腐。看似简单的吃食,却有着如此高的销量,这碗高唐老豆腐,到底有何独到之处?

记者了解后得知,卤子和棉籽油是这道美食的灵魂,赋予了它“绕道一百走高唐,半碗豆腐吃得香”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田刘记老豆腐制作技艺被评为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被评为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

高唐老豆腐与我们常吃的豆腐脑颇为相似,但其卤子并非常见的淀粉勾芡的浓汁,而是由十四种香草料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用清水熬制而成的汤料。每半斤豆腐配上三两汤料,边吃豆腐边喝汤,口感清而不淡,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洋正往碗中加汤。

而给老豆腐提味的核心,则是棉籽油。高唐县的自然环境适合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宋代已开始,明代更是迅速发展。老一辈人将这一天然的农业优势应用于老豆腐的制作中,成就了属于高唐的独特风味。

“在棉籽油中加入香草料后用文火炼制,炼好后去除杂质,加入老豆腐中。其气味相对清淡,香而不腻,不会掩盖豆腐脑的原味。”刘洋告诉记者,许多外地人可能吃不惯这种味道,但这却是许多高唐游子无法释怀的乡愁。每年春节假期,都有许多在外工作的人来店里喝老豆腐,有人甚至一早晨能喝三碗。可以说没有棉籽油,就喝不出高唐老豆腐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洋正在为顾客打包烧饼。

大田刘记老豆腐已经营30余年。店铺最初由刘杰创立,刘洋大学毕业后选择继承父亲的事业,逐渐接手了这个传统生意。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将煮豆浆的柴火锅换成了蒸汽锅以提高效率外,刘洋在制作老豆腐的工艺上与父亲相差无几。

虽延续了老一辈的制作技艺和味道,但作为一名“95后”,刘洋有着属于年轻人的经营之道。他将店铺的日常点滴拍成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想要将这个传统老店变成高唐县旅游的“打卡地”。

经过多年实践,刘洋在全网已积累了近百万粉丝,让高唐老豆腐声名远扬,店铺也真的成了高唐的“旅游景点”。凡是来高唐的游客,几乎都会来店里排队,点一碗老豆腐,加一个卤蛋,再搭配一个烧饼。

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慕名而来,找到刘洋学习高唐老豆的制作技艺。“最远有从伊犁过来的学员,他看了我的短视频后,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赶来。”刘洋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学习高唐老豆腐制作技艺的学员照片。

从最初需要赊豆子维持生意,到如今老豆腐供不应求,来学习技艺的人已超过上千人,刘洋父子的生活和生意都经历了飞速发展,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半到店亲手制作老豆腐,坚守传统手艺,也坚守着那份乡情与热爱。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李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