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端

编者按

古崖城为中国古代最南端的州治,我们的祖先着眼宁远河下游的地理区位、山形水胜,成建制、成体系地建造了这座古城,留下了古城墙、古学宫、古桥、古塔等大量古建筑及古建筑遗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一座古城的文化发掘和开发利用,当从梳理认识这里的古建筑开始。在2024崖州文化研讨会即将开幕之际,《海南周刊》特邀新书《三亚古崖城考》的作者何以端先生撰稿,从古建的角度带你重识崖州,敬请关注!

为什么说我国最南端的古代官学——崖城学宫,是“偃武修文”的例证?为什么说古崖城是城港紧邻的“安全岛”?为什么说老南门的意外出土,给研究者出了个难解之谜?

今年是崖城学宫迁建落成20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近崖州故城,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史地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崖城学宫。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迎旺塔。游必生 摄

琼岛南部的古建遗珍

从汉代至唐代,琼南先后为临振县、临振郡、振州故地,管辖范围几经调整。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振州改为崖州,后又称珠崖军、吉阳军,直至明代复称崖州。

唐代以前,包括海南在内的岭南地区,建筑的形态大都是土墙茅草屋,几无砖瓦建筑。据《新唐书》卷七十八和《旧唐书》卷一一二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岭南节度使李复曾在海南“教民作陶瓦”“劝导百姓,令变茅草屋为瓦舍”。南宋时期,古崖城城池兴建,一座南面大海、初具规模的古城出现在历史长卷中。

在如今的三亚市崖州区,以古崖城为中心,分布着城墙、崖城学宫、广济桥、迎旺塔、盛德堂、保平村民居等诸多古建筑。崖州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该区共有207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就有167处,主要类型有城墙、学宫、宗祠、庙宇、塔、桥、民居等。民居中又有古代先贤故居、革命烈士故居及普通民居。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内涵丰富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奠定了古韵崖州、文化崖州的实体基础。

城港紧邻的千年州治

古崖城,是琼岛南部的千年州治。翻阅相关典籍、舆图,可看出我们的先祖在此选址筑城的考量。

宁远河下游的大拐弯处,激流深切河槽以及史前淤积形成的高埠长期保持稳定,让古崖城所在位置有着优越的地势条件,并拥有临港的便利。自隋唐起至宋代,古崖城一直城港紧邻,港口就在今崖城中学古河道边,遗址清晰可辨。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个中土最前沿的港口无疑十分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远河河口岸线及港口变化示意图。虚线为推测的古岸线,绿字为现代地名,红星为港口及其运作年代。制图/何以端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吉阳军开始构筑砖城墙,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城池向西、向北扩建为崖州千户所城,东南城墙不变,护城河完备。此后数百年城墙一直未变。进入二十世纪后,城墙遭到破坏,实体所存无多,但街巷肌理如旧,仍是古崖城最大的系统性遗址,是海南文物保护单位“崖州故城”的实体。

明代崖城遵照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轴对称布局,中轴线就是崖城学宫西侧的南北干道,今称“北门街”。东西两厢对称严格,但东、西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也未设置贯通东西的主干道。其中原因有二:一是按照传统观念泄“冲煞”之气,二是西门外有驿道,尽可能利用有限的高埠地形,以避水淹。

古崖城老南门,就是2011年考古发掘出来的南门遗址;东门名“阳春”,在今臭油街以西10余米的民国老街处;西门名“镇海”,在西门街往西约250米处;北城墙正中的北楼为真武庙,在今粮所办公楼处。古崖城城墙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20米,周长约1640米,与方志记载“五百十三丈五尺”吻合。其中城墙东南角各约190米,沿用了宋代城墙,所以也可以说,此城墙是明代千户所城与宋城的复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崖城城墙。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州治官署区即今崖城学宫及崖城中心学校地块,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官署区大门面南而开,堂堂正正,其规划建造充分吸取了华夏筑城文化的营养,营造水平不逊于内地同类型城池。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城址,海拔比附近地块高了近两米,其中又以官署区海拔最高,具备天然的防洪优势。从这一点,亦可见古代先贤们的筑城智慧!

“偃武修文”的古学宫

崖城学宫位于古崖城城墙内、中轴线以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迁建落成至今刚好200年。

北宋初期,朝廷先后两次诏天下各州军设立儒学。有迹象显示,当时崖州儒学在城东南设立,后几经迁移,又搬回原处。

清道光三年(1823年),崖州儒学(即学宫)从“城外东南隅”(今崖城中学图书馆一带)迁建于现址,次年落成,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民国时,学宫历经战乱遭到破坏,至1950年,仅存大成殿、大成门等。

海南建省后,多次对崖城学宫进行大修,形成一组布局严谨的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大成门、名宦祠、忠义祠、棂星门、泮池等,美轮美奂。

崖城学宫所在地块呈规整长方形,东西宽约33米,南北长约117米,前身为琼南最高军事机关“参将署”,明初则是刚扩城时的“崖州千户守御所”官署,嘉靖后改为参将府,清代沿袭。历来的琼南军队“司令部”200年前一转身,变成了崖城学宫。海南岛最南端的这座古代官学,算得上是华夏自古崇尚“偃武修文”的一个例证。

“藏头露尾”的南城门

南城门是古崖城最重要的历史遗迹,某些细节也最扑朔迷离。

文明门很“年轻”,是崖州儒学(即学宫)迁建后为改善州学“风水”,将老南门移位改建的,为的是使新南门与学宫中轴线统一,使人们在学宫能望到南山。南山又名鳌山,有独占鳌头之寓意,古时一直被认为是崖州科举的风水山。

明代崖州科举成绩不俗,但入清后长期无学子中举,这令当时的人们颇为焦虑,于是一再搬迁学宫,学宫布置亦一改再改。迁建南门这样的大事,记事甚详的光绪《崖州志》却没有记载,或许是因为“子不语怪”吧。2011年老南门墙基意外出土,人们翻遍史料一无所获,成为难解之谜……

老南门无名,但有城楼;其移位改建后同样无名,而且也没有城楼,可能是因为怕遮挡了从学宫眺望南山的视线。现在置于南门上的“文明门”石匾其实是学宫南门的。郭沫若点校光绪《崖州志》曾写下按语“南门无名,亦可异”,笔者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发现晚清手绘彩色《崖州舆图》,图上新老南门并存,或是移门期间的产物,老南门有城楼名为“奎楼”,而新南门没有,这才确证了这一史实。

民国初年,古崖城城墙陆续被拆卸以开通公路及建房,城砖也被陆续搬走利用,到海南建省时仅余迁建的新南门及附近一小段城墙。经1993年、2017年两次重修,现在的南门美观古雅大方。

每个生命都有其复杂性,一座城门也是如此。读懂了它的经历,就能理解它为什么改变,有些改变为什么会“藏头露尾”。另一方面,“变来变去”的城门,往往是有故事的城门。

“354岁不老”的广济桥

广济桥是砖石桥,俗称和尚桥,位于宁远河东岸、老糖厂宿舍区东南的小土岗上。2009年5月,官沟与广济桥一起成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跨于明代综合性水利系统南沟(今称官沟)之上,其前身是明代景泰年间的木桥。清康熙九年(1670年),“僧人性俊募修,易以砖石”,砖石桥长15米,宽4.5米,拱高4.76米。

广济桥为东路驿道配套,古驿道并不沿着平原南下,而是一过宁远河便从崖城老糖厂附近上坡,经广济桥,再从坡脚一带寻略高处往南山脚,以避洪水。近代环岛公路亦沿这段驿道的走向修筑,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才改变。

广济桥是一座拱桥,拱形结构合理,砖块结实,工艺良好,屹立三个半世纪、经二十年汽车碾压,虽局部有坍塌迹象,整体仍坚固。不架在天然河流上,没有洪水冲刷,崖城也无地震,是该桥保存较好的客观原因。

自从环岛公路改线,广济桥便淡出大众视野,现在只是一条冷僻小路的一段,老驿道的线路也不复可寻。

从文史价值看,广济桥及其前身是六百余年驿道路段的原物,应是海南存留至二十一世纪唯一未经改建的驿道桥梁,而且一直与古灌渠相依伴。琼南现存的大型公共古建实物中,论“年龄”它最大,作为完好大型古建原物,它在全海南的古建中都很有分量。

“民国第一”的骑楼街

崖城老街又称骑楼街、民国街,本地人称东关街、铺仔市,当代路名为解放街。它西起崖城中心学校校园东南角,穿过城东十字路口,东迄打铁街丁字路口,总长约270米,加上丁字路口一小段骑楼街,共约30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崖城骑楼。游必生 摄

骑楼以两层为主,沿街并墙而立,既有南洋连廊建筑的“血统”,又融合海南特色,繁缛与朴拙并存,形成一种独特风格。

骑楼街从来就是崖州商业中心。其西端是城内千年不变的州城主街(古称“中街”),州治官署区就在街北;出东门往东延伸,宋代城东已有“新兴坊”(坊厢是宋代基层赋役组织),清乾隆有“东门外正市”,琼南第一大市。由于史前地埠东面比较宽阔厚实,水患较轻,所以东门外的连片居民区比城内广大得多。

东门历来是最热闹的城门,出门南行不远便是宁远河码头,即今崖城中学校园内的盲河道。这是隋唐至宋代的主码头,唐代鉴真大和尚就是在这里登岸,宋代设有“海口驿”水驿站,胡铨等唐宋外来官商亦在此登岸,这是一个分量极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

1936年地形图,直观显示了城东的繁荣。图上可见拱北、日升、起晨、起元等四个乡,也可看到骑楼街,这是骑楼街的黄金时代。30多年前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纪录片《民国第一街》时,街景还蔚为大观。

“千年四迁”的保平港

连片保存着清代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平村的最大特色。保平村在崖城西南四公里,村庄因港而生,保平古港长期是崖州主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游客在三亚保平村保平书屋看书。 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保平”这一地名初见于宋代的“州西三里保平坊”,位置应在今西园村以南,河边就是第一代保平港,史称新地港。“新地”之名记录了保平港的第一次西迁,所谓“新地”,是相对于位于今崖城中学地块的旧港而言。

到明代,保平港外迁到“州西五里”,即今新村仔南部偏东的河边、临高村东北数百米处;清代康乾之间,再搬到“州西八里”今保平村位置。每次新旧港交替,都有一个新旧港并存数十年、旧港逐渐迁出的过程,这是由河道淤积、冲积扇发育进程决定的。

自十八世纪二三十年代“州西八里”保平港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保平水道渐趋淤塞,“保港”(今崖州区保港社区)开始兴盛,保平村的水运黄金时代前后持续了约两个世纪,目前保平村内的古建筑基本上都是建造于这个时间段。晚清以后,该村发展步伐放缓,所以村中民国初年南洋风格建筑很少,清代古建相对较多。

由于宁远河水文变化,河道淤积,各港追逐航道多次外移。右岸(河流西侧)海港先迁至新地港,此后从明代“州西五里”到清中期“州西八里”,直到晚清“州西十三里”,可称之为“四迁保港”。与此同时,河对岸的番坊港等也相应外迁。

村因港而兴。港村分离后,保平村少了许多繁华喧闹,而这或许正是它能够较好保存古建筑、获得古村美誉的客观原因。

(作者系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部分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崖城古建

崖城学宫

崖州故城

迎旺塔

官沟及广济桥

既济亭热水池

孙氏宗祠

民国骑楼建筑群

保平村明经第

盛德堂

林缵统故居

何秉礼故居

崖城古民居建筑群

“三姓义学”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