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入一家公司,用 5 年时间去做准备。如果是你,能做到吗?

我已经从深圳回到长沙了,结束周六产品训练营后我先是与合作伙伴开了个线上产品会,结束后立马去见了一个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 5 年前关注我的一个读者,当时刚刚毕业,计划是通过校招入职腾讯做产品。

可是,简历过了,面试挂了。

按照当时的要求,半年内他无法再次投递腾讯,所以只能去找其他公司的工作。

同样是通过校招入职了深圳本地一家中厂,一干就是两年多。

然后,他又开始给腾讯投简历。

不过这一次还是没有成功,简历过了,面试第二轮被刷了下来,原因是行业经验不足。

其实那次失败并非能力不达标,而是岗位要求 5 年以上相关从业经验,而他总共才工作 2 年多。

我翻了下差不多三年前和他的聊天记录,当时他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入职腾讯」。

三年过去,他做到了,上个月成功入职腾讯。

你们可能会好奇,他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腾讯?以及是如何做到的?

对于他钟情于腾讯的主要原因,其实我是不理解的。但他自己是说从小就使用这家公司的很多产品,有一种向往。

我不理解的是这种向往,似乎跟工作好像没啥关系。

当然他也说了,他认为腾讯在国内做产品的能力和氛围算是第一梯队的,对此我是表示认同的。

其实工作两年后的那次面试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而是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产品方向就是他当下入职腾讯正在做的。

简单说,他的上一份工作就是为了入职腾讯做准备的。

5 年换了两家公司,上家公司干满 3 年,不仅完成了产品能力体系的构建,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储备。

当他觉得自己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投递简历着手面试了。

因为个人履历和岗位对口,所以简历很顺利就过了,总共三轮面试下来都很顺畅,最后一轮领导面的满意度也不错。

最终,在工作的第 5 年完成了当初的梦想,而且薪资涨幅达到了 40%。

在我看来,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那天跟他聊了很多,结合刚完成的线下产品训练营也有一些思考和收获,这里也跟你们分享一下。

第一,关注和突破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才能获得有效的成长和提升。

你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坐标系,是我从刘润老师文章里看来的,其中的「盲点之窗」就是我们可以迅速提升个人能力的切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这里面既是信息差领域,也是个人认知盲区。

尤其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就容易进入瓶颈期。

以做产品为例。

大多数产品经理都是从可见的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入手做产品的,这些会体现在原型图和 PRD 上。

但是,软件层面的设计结果只是系统,并非产品。

真正的产品,还有对于需求的洞察、定位的选择、业务的设计、商业的规划等等。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不知道这些,那就会始终处于完成软件设计的阶段,难以提升和突破,也就是「自己不知道」。

而上面提到的那些软件层之上的思考和能力,通常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也就是把「他人知道」的变成「自己知道」。

完成这一步,就能开启「开放之窗」。

这次我在深圳训练营上也跟参加的同学说了这一点,我就是把我知道的交付给大家,让他们突破自己的盲点之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职业规划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沙盘模拟推演出一条成功率更高的上升路径。

你们再看一下这个坐标系的第一象限,也就是自己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领域「隐蔽之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大半年时间里我给很多参加了产品训练营的同学做过职业咨询,其中包括求职辅导和职业规划。

从我的观察来看,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职业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或者随机发展的居多。

尤其是多年工作切换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同学,后期的职业危机出现概率较大,这也都是早期没有重视职业规划的原因。

我从毕业后就开始做职业规划,从技术到产品,从小公司到大厂,从打工到创业,每一步都在我的掌控之下,所以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少。

同时,这些年我也跟很多不同阶段和处境的产品经理有过深度交流,也知道他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方法和判断依据,所以能形成我对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方法。

在我看来,好的职业规划就是通过经验和案例模拟推演出一条成功率更高的上升路径。

简单说,我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我就可以把这种方法和认知交付给他们,这也是参加训练营同学的一项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盲点之窗和隐蔽之窗搞定,才能捅破天花板向上发展。

这次深圳产品训练营跟大家交流了很多,我们训练营的特点是引导式思考学习,对于体系化产品能力的建立,都在过程中的每一次提问和回答。

这种经历,是工作中很难获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下的学习结束后,我们会转战线上学习,同时我也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小组作业,期待烧脑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和你们分享一句话:要做产品,而不是做软件。

每一个产品经理上台阶的过程都会经历做功能、做软件、做产品、做业务、做商业的阶段。

每一个台阶,都是一次攀登,也都是一次突破瓶颈的体验。

没有什么事情会自动发生,时间宝贵,职业有效期很短,一起向上,获得理想的职业成就。

共勉!

PS:长沙、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同学都可以提前联系我(tangren0517)占座线下产品训练营,座位有限。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这次去深圳本身还计划给一家公司的产品提提建议和方案的,而且我也为此做了准备,结果对方没了任何反馈。

一开始,也是他们先找到我,最后不搭理我。对于这种公司,我是永久拉黑的。

不管怎样,已读不回都不是好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