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的文章推送中,我们关注了县城留守妇女的生活问题。在县城生活,她们的经济、思想、精神、情绪等方面都需要补充和慰藉。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她们学会了应对。但是,在应对生活问题的同时,她们也在逐渐改变自己,逐渐学会了各种“姿势”,补充能力,并适应了生活。

我们来听听她的讲述:

01

张玲,29岁,留守2年

我以前在上海上班,孩子上幼儿园后,为了方便照顾,回到了家乡小县城生活。

说实话,刚回来的时候,我非常不习惯。县城跟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差别太大,与人打交道也有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最让我痛苦的是出行。以前在上海,公交、地铁都很方便,到哪里都是公共交通。即使是最后一公里,也有共享单车。

可是,在县城,这些都没有。即使有公交,也很不方便。

没办法,我利用业余时间,学考了驾照,并学会了骑电动车。

现在,出远门时,我可以自己开车,拉着孩子一起。在县城内办事,我就骑电动车。

其实也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扛,比如天热的时候,特别晒。比如下雪的时候,容易打滑。犹记得年初冻雨,我送孩子上学,摔了好几跤。

这,不就是正常生活吗?其他人,也都是这样挺过来的,我也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陈珂,32岁,留守5年

这是我留守在家的第五个年头。

说实话,留守生活不好过,夫妻长期不在一起,会逐渐滋生一些矛盾。但是,我们在努力克服。

回想这些年的经历,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自己学会了讨价还价。

以前出去买东西,我基本不看价格。尤其是买菜、买水果、买五金生活用品等。

现在,我对县城各个商店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哪里的东西便宜、哪家老板娘好说话、哪家可以讲价、哪家质量更好,一清二楚。

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跟生活斤斤计较的中年妇女。有时,很讨厌自己的样子,有时,又觉得这样才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王晓燕,33岁,留守3年

我现在留守3年了,可以说,我早就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我一个人也能应对生活。

要说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学会了去随礼、凑热闹。

在县城生活,各种亲戚朋友关系都得维护。我是外地人,刚回来的时候,对他家的亲戚朋友并不是很熟悉。有的甚至没有见过一面。

那是我一个人在家的第一年,老公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是某个远房舅舅家的孩子结婚,让我去随礼。

他告诉了我舅舅的名字和家庭住址,给我发了定位信息,并转给了我一千块钱,嘱咐了注意事项。

我按照他说的去随礼。因为舅舅家在山头上,我开着车子跑了很久,还迷路了。眼前全都是陌生的场景,我非常害怕。最后,还是问了几个村里的人,才找到舅舅家。我跟着大家一起,自己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来,吃酒席。

我尝试和周围的人搭讪。可是,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也听不懂大家说话。虽然旁边的人一直叫我好好吃,甚至有人给我夹菜,可是我好尴尬,举目无亲的感觉。

那天,饭没吃完,我就走了。

现在,我能坦然地去随礼。想想第一次的经历,其实挺好笑的。

随礼,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姿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柯柯,29岁,留守4年

留守生活,我认为最难的是孩子半夜生病。

那是留守第一年的一天深夜,孩子突然发高烧。我尝试用湿毛巾给他降温,不起作用。我给他为了布洛芬,也不见好。

夜里12点多左右,他整个人都是迷迷糊糊的。我给老公打电话,他让我送孩子去医院。

可是,医院在五公里外。说起来惭愧,别说去医院了,就是下楼我都害怕。从小,我就怕夜的黑。小时候上学,我都是和同学们一起。

可是,孩子发烧不能耽搁,怎么办?

我尝试背着孩子下楼,放到车上,打开所有灯光,朝医院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都没有人,我害怕极了,尽可能不说话,我生怕路上有什么意外。

好在,到了医院,停好车,保安迅速走了过来,问我有什么时候帮助后,帮我背上孩子,带我到了急诊科。

那天,在医院折腾了半个小时。回来的路上,我害怕的感觉好了很多。

后来的日子,孩子多次半夜发烧,但我再也不害怕了。真有需要的时候,我也会敲隔壁张大哥家的门,寻求帮助。

相对而言,我一般不轻易向老公诉苦。他远在千里之外,诉苦只能增加他的压力,而无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