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片土地都在经历着变革的洗礼,乡镇,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其变迁更是引人关注。

近年来,乡镇干部的作风之变尤为显著,本文将通过几个关键维度的对比,探讨这一变化的背后原因及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工作经验缺失

以前的乡镇干部,大多数是本地成长起来的,他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与群众关系融洽,很接“地气”。

他们深知,再难的工作,只要拎着一瓶酒去农户家,喝得微醉,老百姓啥知心话都说出来了,工作也自然水到渠成。

这种工作方式虽然看似简单粗犷,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和实效性。

然而,现在的乡镇领导干部,大部分是90后、00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从市县下来的。

他们年轻有为,冲劲十足,但基层工作经验相对较少。更擅长于理论分析和数字报表,但在与群众打交道、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磨练和学习。

二、住宿习惯改变

以前的乡镇干部,由于交通不便和加班频繁,基本都在乡镇住宿。他们一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县城的家,却从未抱怨过。那时候的乡镇,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但如今,时代变了,交通便利了,每个人都有了私家车。于是,领导干部们晚上都不愿住在镇上,再晚也得开车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工作重心偏移

以前的乡镇干部,工作重心在实地,他们经常下乡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而现在,乡镇干部下乡的时间少了,驻村的时间也少了。他们的大多数时间,只是在填各种表格,报各种数据,迎接检查。

工作重心的偏移,不仅让干部们感到疲惫不堪,也让群众感到被忽视和疏远。

四、工作方式转变

以前的乡镇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方式简约高效。干部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而现在,各种检查多、报表多,工作方式变得繁琐复杂。这种转变,无疑增加了干部们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既保持高效的工作方式,又不失亲民本色,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或许,答案在于平衡。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忘初心,坚持深入群众,用科技的力量赋能基层治理,而非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最后,我想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乡土的热爱,对群众的深情,不应改变。因为,乡镇,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国家的根基,是无数人心中的归宿。

愿每一位乡镇干部,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既乘风破浪,又不失那份最真挚的地气。(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