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233)

国军中将——邓毓玫

邓毓玫(1900-1967),字含光,陕西咸阳人,1921年在三原陕西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又到关中自治研究所深造。1922年考入陕西陆军讲武堂,1923年秋毕业后入陕军任见习排长。

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因黄埔军校同学录中,他的名字在补录名单里面,没有所属队别,故说法不一,一说是第三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校毕业后,派赴河南国民二军胡景翼部,任骑兵营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邓毓玫受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之召,从河南到武汉,被委任为驻江西吉安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叶剑英)第一团上校团长。

1927年春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生第八队队长。

1928年到南京,被任命为驻安徽涡阳国民革命军军总司令部征募处主任,同年6月征募处撤销,调回南京总司令部军事厅任职。后奉派赴北平,到原来在安徽驻扎的陈调元部任职。

1929年陈调元调任山东省主席,邓毓玫随部到山东,同年冬任新编第二旅少将旅长,驻防山东枣庄一带。

1930年春调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甘宁青军事联络员,负责协调西北军各方面工作及收编地方武装。

1931年任驻天水陕西警备师(师长马青苑,参谋长张平)高参。

1932年,马青苑因不满杨虎城,发动天水事变,被杨虎城派部队镇压,马青苑逃到南京。邓毓玫脱离马青苑部后,应甘肃省主席邵力子之邀,赴兰州任甘肃省政府参议兼陇南行署专员,1933年4月邵力子调任陕西省主席,邓毓玫随邵回陕,担任陕西省政府参议。

1936年受黄埔一期同学,时任第二十八师师长的同乡好友董钊邀请,出任第二十八师招募处处长,后改任该师兵站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初,日军占领山西运城的风陵渡,风陵渡与潼关隔河相望,而潼关是陕西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邓毓玫随董钊的第二十八师奉命由商洛调到潼关,防守黄河河防,抗击日寇的进攻。同年春,随第二十八师开赴台儿庄,防守山东郯城北涝一线,整个战役下来,该师官兵伤亡三千余人。

后开赴汉口北部,参加武汉会战。驻防信阳罗山一带,参加了罗山战役,重创了日寇。

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少将高参,驻地西安。1941年秋奉程潜命,赴河南、山西一带点编游击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1942年,天水行营改为西安办公厅,任西安办公厅高参兼抗日前线视察小组组长,负责黄河沿岸检查抗日工事及检阅部队驻防情况。

1943年,西安办公厅撤销,调任第八战区长官部(司令长官朱绍良)高参

1945年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司令长官胡宗南)高参兼前线视察小组组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学习,1947年任国防部部员,后派到驻山西平遥的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任中将副总司令。1948年离任回陕。

同年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副主任,1948年10月,该建制撤销。改任第十八绥靖区(司令官董钊)高参,1948年12月,随部由咸阳迁往汉中,1949年8月,第十八绥靖区撤销,由汉中飞赴重庆,后到成都。

1949年11月,在成都被顾祝同委任为陇南挺进军中将司令,未赴任。12月成都解放后,回到西安家中。

1953年春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政研班学习,同年6月毕业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9月因其原部下叛乱涉嫌,被西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逮捕、关押,1967年10月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