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峦千笼,叠嶂万拱。玉岭雄盘在内,沃野遍布于中.......团结抗外敌,斗志迎胜利,黑暗终褪去,光芒已到来。”《玉岭赋》中所唱出的玉岭村的美是醉人的,而唱出的玉岭村的“魂”则是红色的、热烈的。

玉岭村坐落于福清市阳下街道,它始建于宋,兴旺于明,历史古老而悠久,村内人口主要姓氏为陈、林、梁、李,其中陈氏更是占比居多。据史料记载,玉岭陈氏源自融城深巷陈氏,因旧谱焚毁,始祖名讳待考。另支为星桥陈氏,始祖系景春公第15世家禄公。要寻找玉岭村陈氏文化的脉络与节点,玉岭陈氏支祠是最好的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今合璧,承载历史

玉岭陈氏支祠始建于清朝初期,后为支持当地教育,在1972年之前,玉岭私塾及后来的玉岭小学都把教学点设在祠堂,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星霜荏苒,默默屹立百年的支祠已然破败,为重现支祠往日风貌,以报祖德,玉岭陈氏宗亲于2021年12月对支祠进行了重修。

重修后的玉岭陈氏支祠古朴典雅,宏伟端庄。祠堂东邻新厝庵埕前路,西邻祠堂埕前活动区,南邻祠堂边路,北邻祠堂边路,占地长50米,宽19米,面积为9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70平方米。支祠墙体上界嵌以红砖,下界则铺设青石,屋顶覆青瓦,墙楣描彩绘,古色古香。支祠大门上方镶刻“陈氏支祠”石匾,左右仪门上书“入孝”“出悌”石匾,祠堂前则是一块宽广的祠埕。步入祠门,上厅左右各开一对太平门,屹立3对圆柱,上厅有4对圆形大柱,显得巍峨大方。祠内结构为现代土木结构,仿古大四扇,中隔天井,上下厅四周环楼,楼前彩绘二十四孝图像,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其后方为祖厅,上书“宗功祖德”牌匾,更显庄严肃穆。神龛左右两厢房,作为办公和堆放家具场所,龛后辟有一小天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支祠内,随处可见讲述玉岭陈氏绵延历史的楹联、匾额以及彰显家族风范的家风家训。一联曰:“雄心创大业,壮志写春秋。”道出玉岭陈氏望族之声,胸怀大志之气魄。又一联曰:“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世春。”道出玉岭陈氏后代子孙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美好品德。

如今玉岭陈氏支祠不仅仅只是祀奉先祖的肃穆场地,它更是以“玉岭村史馆”、“玉岭革命纪念馆”的全新身份展现于世人面前。支祠内以现代历史展馆的形式,记载和讲述着玉岭陈氏发源至发祥史,以及代代英杰贤才光耀门楣史,而更多的,也是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近代玉岭村的红色革命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岁月,红色篇章

祠内史料记载,抗战期间,福清曾先后两次沦陷,时间长达142天,在这国破山河,危难之际,玉岭村涌现出大批的革命战士。1941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委员陈金来在阳下玉岭陈氏祠堂正式成立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陈金来时任第八中队长【兼】,郭士春任副中队长。最初发展只有30多人,后经过俞洪庆,陈振先等革命同志的发动下,发展到50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与当地群众同仇敌忾,奋勇抗击日寇,在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虽逝,英魂永存。玉岭陈氏支祠记载下了这些革命英雄的身影——陈友泉,1932年参加革命,在俞洪庆和陈亨源革命同志带动下,参加福建省闽中游击队1941年4月20日,率领并指挥游击队在骑岭亭截击日寇战斗。1941年5月,陈友泉被地下党秘密护送到闽侯县青圃村老区群众家中居住,从此背井离乡,接着调到福建省委地下党革命联络站任联络员;1941年8月4日参加长乐琅尾港截击日寇战斗,1947年5月28日在福州执行护送枪支弹药及联络任务时不幸牺牲。陈绍松,于1950年在学校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派出1991名汽车兵组成运输队,保障了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三八线阻击战重大战事供给,陈绍松便是其中一员。陈绍松同志在运输中多次巧妙绕过弹坑避过敌机的狂轰乱炸,屡立功助,备受嘉奖,晋升为汽车连班长,特别在长津湖、上甘岭战斗中为运输弹药及粮草。在一次美机追击中,陈绍松不幸中弹,机枪子弹穿胁骨,多处受伤。伤愈后的陈绍松又顽强重返战线,一直战斗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才复员回国。

这些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是点燃玉岭陈氏后代子孙爱国报国之精神的火炬,也是玉岭村为国效忠的荣誉勋章。

赤子侨心,心系桑梓

在玉岭陈氏支祠内,还有一抹美好的身影,那就是玉岭陈氏无数心系家乡的海外宗亲。《玉岭村史》上记载:“明朝天启年间,玉融深巷有个双亲亡故、无依无靠陈姓一少年,忍饥挨饿沿着融北凤凰峡口,顺十排山羊肠小路披荆斩棘到达此地后发祥起家,繁衍后代至今。”先祖的开基事迹为后代子孙奠基下顽强拼搏的精神基调,玉岭陈氏史上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家与爱国爱乡的华侨。陈孝胜是玉岭第一代华侨,他于1905年独自一人下南洋打拼,后又带动兄弟陈孝和共同打拼讨生活。由于他的影响,玉岭当地及周边城镇掀起了一股“印尼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陈杏花、陈寿兴父子在海外事业有成后,为家乡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寿兴之子陈建辉更是承传下父辈不忘桑梓、造福家乡的美好品德,于2014年和2015年两次独自献资41.8万元人民币,用于家乡的建设中。

玉岭的华侨对家乡始终怀有独特深厚的感情,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参与支持家乡的革命和建设。在玉岭这片故土上,玉岭华侨用拳拳赤子情怀,矗立起一座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让后代子孙沐浴在美好的家风、乡风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作者:吴鸿鑫、林文昌 图 李锦峰

编辑:陈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