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双枪老太婆》传奇,对何晴饰演的女主角印象非常深刻。

长大以后,笔者才知道,“双枪老太婆”出自小说《红岩》,原型就是今天本文主角——陈联诗。

陈联诗的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她自己却与当过放牛娃的革命青年廖玉璧自由恋爱结为夫妻。

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

1935年,她的丈夫、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璧牺牲,她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闹革命,直至解放。

重庆解放的第二天,陈联诗全家就在临江门的一家公寓里建立了脱险同志联络处,专门接待从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中逃出来的同志和牺牲烈士的家属。

这个工作结束后,陈联诗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作了生产部的副部长。

对于陈联诗的工作安排,曾经有过很多传说。其中一说是让她回家乡岳池县去当副县长。

解放初期,她在家乡是很有名气的,当时中央曾经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慰问团,前往慰问川陕苏区的老革命,名单上就有岳池县的“陈玉屏”,就是赫赫有名的陈联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个更加传奇的故事,说是原本要安排她到西南局军事委员会去当副主任。

只是因为在解放重庆的战斗中,她带领攻城的游击队员负了重伤,不得不砸开药店逼着店主拿药。

后被店主向军管会告发,她背了个处分,被“发配”到了市妇联,当了个小小的生产部副部长……

其实陈联诗去妇联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在脱险同志联络处办的那个缝纫社。

陈联诗在脱险同志联络处期间办了一个缝纫社,为了解决烈属们的吃饭问题,其中就有彭永梧烈士的原配妻子谭幺姐,带着江姐和她自己为老彭生的两个孩子。

陈联诗知道,这些烈属和自己一样,就是没了丈夫的寡妇,对于她们来说,此时最重要的是要活下去。

她借了五部缝纫机,加上谭幺姐和另外一个烈属凑来的两部,就组成了一个缝纫社。

重庆的冬天阴雨连绵,她们就生产简易雨衣到大街上去卖,赚来的钱用来维持大家的生活。

恰好此时,妇联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为进军西藏和抗美援朝的部队生产大量的军用物资。于是这个缝纫社成了重庆市妇联生产部的主要生产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联诗其实是个做群众工作的能手,尤其是做妇女工作的能手。现在她带领着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寡妇,风风火火干起来,身边很快集聚了各种各样“身份复杂的求职者:

多次救过陈联诗和她一家的雷清尘去了台湾,他的夫人杨敏言现在生活没有着落,自然要来找陈三姐;

她的堂兄陈人望,20年代也曾经是共产党,后来虽然当上了国民党国防部的处长,临解放时却自己拿出三百两黄金,从渣滓洞解救出一位起义的同志。

她还为地下党做了很多工作,条件只有一个:要求陈联诗解放后要保证他的工作。

解放时他被有关部门列为“统战对象”,可是当他急急地赶回岳池去侍侯夫人生产,却马上被抓起来当作“反革命”枪杀。

家族里的人们惊恐万分,不由分说将幼小的弟妹送到陈联诗这儿来,意思是那些共产党说话不算数,你这个共产党说话总得算数吧?

还有范绍增的姨太太。当年陈联诗来往重庆运送的枪支大都是从军阀刘湘和范绍增手里购买的,以义气著称的范绍增尊称她为“陈三姐”。

现在范绍增成了起义将领,姨太太是不能再留了,把姨太太送到你陈三姐门下讨口饭吃,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没问题!此时的陈联诗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也觉得理所当然。咱们共产党总不能连那些跑浑滩的袍哥都不如,连知恩图报这个道理也不懂。

这些帮助过革命的女人,又没有什么罪恶,安排她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自己养活自己,也是一种改造嘛。

可是,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她的顶头上司——南下干部,已经对她的所作所为滋生不满了。

重庆是解放大军最后攻克的重要城市,进驻了二野的两个兵团,大批军队干部在此转业,几乎每个单位都同时配备了地下党和军队的干部。

他们的行为处事有很大差别,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精历相对简单;

而地下党中知识分子居多,他们在这里加入了党组织,为革命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重庆还因为当年反内战争民主的浪潮风起云涌,公众民主意识浓厚,不喜欢别人随便发号施令。

这种环境造成的差别原本很正常,问题在于处理这种差别的标准不平等。

尽管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在进城后明确指出: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的干部要团结一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比起雄赳赳的解放军,地下党的地位还是低了一等: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也无论什么资历和才能,地下党的干部只能够担任副职。

当时的妇联也积聚着一大批来自解放区的年轻干部,她们大多是省市各级干部们的家属。

论年龄很多人只能做陈联诗的女儿,论党龄大多只有她的一半甚至更低,却都成了陈联诗的上司。

就像有些声讨金钱的人骨子里渴望金钱一样,有些反对权威的人骨子里也渴望权威,渴望高高在上的滋味。

陈联诗在烈属和工人中间受尊敬的程度就已经让人不高兴了,她办缝纫社、收容“反动家属”不请示不汇报,自然会让南下干部受不了。

各种各样的议论开始起于青萍之末,很快演变为一些错综复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