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剧是福州人的家乡戏。福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邹自振与闽剧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闽剧带他走入戏曲的大门,研究戏曲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自振8岁那年

他的母亲去世

他跟随父亲离开出生地甘肃

转学到福州

来到爷爷、奶奶身边

他的少年时光是在

“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

上杭路江西南城会馆度过的

奶奶爱看戏

他常常是奶奶的随从

《荔枝换绛桃》《甘国宝》《贻顺哥烛蒂》等

有浓郁闽都特色的剧目

让他从小就感受到

闽剧艺术的魅力

19岁那年

邹自振离开福州去了江西

当过知青、工人

1977年高考恢复后

他考入江西师范学院抚州分院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

开始接触明清诗文与戏曲

被誉为“中国戏圣”的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邹自振渐渐地转向汤显祖专题研究。他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座高峰。

邹自振先后出版过《汤显祖综论》《汤显祖与明清文学探赜》《牡丹亭评注》《邯郸记评注》等一批书籍;还主编过《汤显祖戏曲全集》《汤显祖研究书系》等著作,成为国内汤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8年

49岁的邹自振作为人才

被引进回到福州

任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

古代文学教师

从那时起

他追寻少年记忆中的闽剧唱腔

对闽剧艺术开始了深层次探讨

起源于明末的闽剧,已有400多年历史。但许多人不知道,将“闽班艺术”正式命名为闽剧是在1924年,迄今恰巧100周年。

邹自振介绍:

1924年,祖籍长乐的郑振铎将《紫玉钗》剧本送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名以‘闽剧’,取代了‘闽班’,这是‘闽剧’名称第一次正式面世。

为传承闽剧艺术

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于2008年邀请邹自振领衔

带着福州戏剧界、文史界专家

编写《闽剧史话》

后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较全面地阐述了

闽剧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揭示了闽剧的艺术特征

从学术层面上给闽剧

做了客观、公正的梳理与归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邹自振参与审定了《闽剧文学鉴赏》《明清福建文人戏曲研究》《闽剧史稿》《闽剧史论》等书稿并推荐出版,助闽剧理论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邹自振深知

传承和弘扬

戏曲艺术的根基在大众

退休后的他

成为闽都艺术传播的志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自振与福州闽剧院的名演员林颖合作,在福州电视台推出了闽都大讲坛中的《闽剧芳华》系列讲座;

在福建省图书馆的东南周末讲坛,作了《闽剧中的民情习俗》讲座;

研究闽剧在东南亚等地的传播概况,写成论文在媒体上发表;

研究闽剧与闽都风物间的联系……

他还引导大学文科学生重视闽剧艺术研究,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今年,邹自振75岁

可他对汤显祖和闽剧的研究

还在继续——

上个月,邹自振赴苏州参加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20周年学术研讨会,作了主题发言;

今年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先生逝世100周年,邹自振从闽剧入手,对林纾在戏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研究与总结……

记者 顾伟/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编辑 卢锃

监制 兰超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