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遵会 沈菲 杨印品 段宏运

在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有这么一群绣娘,她们一针一线代代传承刺绣技艺,一步步壮大刺绣产业,从传统服饰到文创产品,再到舞台展示,“绣”出了彝绣发展新图景、新生活。

今年69岁的吉珍林,是漾濞县的彝绣高手,家族第六代彝绣传人。作为大理州彝绣非遗传承人,吉珍林把招收学徒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只要有人愿意学,她都会尽心尽力地教。如今,她培养出的学徒已遍布全县各乡镇,光刺绣能手就有100多个,龙潭乡的钱吉新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珍林(左)和钱吉新(右)在交流刺绣工艺。段宏运摄

202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钱吉新在龙潭乡建起了彝绣非遗工坊。自此,她的绣娘姐妹们不但多了一个彝绣产品售卖点,还多了一个刺绣技艺交流地。

在今年初举办的绣娘聚会上,钱吉新新设计推出的“绣花板鞋”获得了姐妹们的关注和认可,这也是她参加大理州刺绣大赛的用心之作。“经过创新改造的彝绣产品更容易推广。”钱吉新说。

钱吉新打小喜欢绣花,拜吉珍林为师后,便传承了彝族传统刺绣手艺和文化。非遗工坊建成后,她主动帮姐妹们展示绣品并帮助售卖,还通过网络渠道推广销售,带动了五十多位绣娘共同发展。

“每个姐妹擅长的工序不同,我就采取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方式,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并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很多老顾客争相回购产品。”钱吉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绣花帽子。段宏运摄

钱吉新介绍,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她经常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外出培训和技艺比赛。“每一次外出,都能拓宽视野,回来后便带着姐妹们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制作适应需求、设计新颖的产品。”钱吉新说,这也是她们发展彝绣的新思路。

绣娘罗德树农闲时喜欢和钱吉新一起做刺绣,她的产品在工坊里卖得不错。“自从有了这个工坊,再也不用去街上摆地摊了。”罗德树开心地说,2023年,钱吉新帮她卖了二十来件产品,收入近2万元。

这几年,钱吉新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专利产品上。“只有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才能进一步打开销路。如果我成功了,绣娘们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就能把钱挣了。”钱吉新说,对于大部分农村妇女来说,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绣娘们在彝绣工坊交流技艺。段宏运摄

这些年,吉珍林的弟子们在漾濞各处发展得越来越好,年岁渐长的她也把刺绣技艺传授给了孙子张启诚,成立的云南“一剪一绣”非物质文化传播公司,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已签约绣娘78名,兼职绣娘180多名,还在大理喜洲古镇、漾濞石门关景区开起了彝绣非遗体验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购买。

“除了定制当地传统的彝族服饰外,我们还在文旅融合的思路中,不断创新开发新的彝绣产品,并积极与大品牌搭建合作,代表漾濞县外出参展,让彝绣文化获得更多外地人喜爱。”张启诚说。

张启诚介绍,目前,兼职的绣娘在农闲之余每月还可以增加700多元的收入。“下一步,我们努力将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带着绣娘们共同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绣品产品。段宏运摄

这些天,绣娘们正忙着制作一位知名舞者定制的孔雀舞裙,年近七旬的吉珍林也参与进来。“这是公司接到的舞台服装定制单,对绣娘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倾尽所学,将彝绣与舞裙完美融合,因为它将带着彝绣‘跳’上更远更广阔的舞台。”吉珍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