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墨客倾慕的甲马,到返璞归真的手工纸书灯……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和大批新锐设计师的加入,大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争相追捧的“潮品”。在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社交平台的推动下,“非遗”与“国潮”开启跨界合作,古老与新潮在这里交融,传统与未来在这里握手,非遗活化在这样的方式中找到了新赛道,鲜活的文创合作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张启诚的困惑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彝族的这个传统帽饰,这是彝族刺绣绣出来的头饰,这是牡丹花……”吃过早饭,漾濞县非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启诚开始在直播间介绍彝族刺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启诚是“00后”绣郎,他的出现,打破了彝绣传女不传男的传统,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2022年,张启诚回乡带领180多名农村绣娘创业。这些绣娘在大山里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然而,绣品在旅游旺季热销,淡季生意冷清,张启诚苦苦寻找着出路。

“我想把传统的手艺和纹样结合起来,向年轻人喜爱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让彝族刺绣走出大山。但是,我们的绣娘大多不会设计,要让我们的产品‘潮起来’,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实现。”张启诚说。

云南省非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吉珍林是张启诚的奶奶,也是张启诚的师傅,她不但手把手教会张启诚刺绣,还一手扶持张启诚创业。吉珍林认为:“我能做的就是把彝族刺绣的基本技法传授给年轻人,彝族刺绣确实很难与外面年轻人的喜好接轨。只要有优秀的设计师加入,我们的彝族刺绣就能走出大山、走入城市、走遍世界,并且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把彝族刺绣做强做大,如何让大山里的绣品被看到、被了解、被热爱、被传承,是年轻的张启诚一直困惑的事,他和奶奶也希望有机会打破困局,找到一条新出路。

对此,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杜漪表示:“对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传承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就是新的市场在给他们打开大门,他们需要研发更多的产品来供应这个市场,他们需要有优秀的设计师、团队、企业,还有一些比较好的第三方平台来给他们更广阔的空间,把非遗产品带向我们的现代生活。”

张启诚的机遇

近年来,很多非遗产品有了新锐设计理念的注入,在与潮流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新大陆,古老的非遗产品在大理以青春灵动的形象出现,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大山深处的张启诚捕捉到了这股“浪潮”。最近,他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大理甲马“潮品”火了,于是决定到五十多公里以外的大理喜洲古镇,向大理喜洲甲马艺术馆馆长、甲马非遗传承人张仁华取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8日上午,张启诚来到了喜洲甲马艺术馆,张仁华向张启诚介绍“显眼包”的创意:“在第三方设计师的参与下,我们共创了一款‘显眼包’。它的图案来源于甲马图案,这个包的图案还可以拆卸和更换,年轻人很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马“显眼包”是第三方社交平台发起的“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项目之一,这项计划旨在通过平台牵线,促成潮流设计师和非遗手艺人的合作共创,实现对非遗技艺内核再挖掘、非遗元素再设计、产品功用再丰富、品牌价值再提升,让“潮品”中蕴含非遗元素,让非遗载体和传播方式潮流化。

小红书公益负责人毕奇说:“这些手工艺者背后,有很多传承的故事,这种手艺背后是很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希望被更多人知道。同时,我们希望现在的年轻设计师能从中找到更多的灵感元素,把老手艺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老祖宗的这种审美延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第三方社交平台第一轮扶持的甲马“显眼包”、手工纸风琴灯、白族扎染方巾结等非遗文创“潮品”已经实现订单化量产,除了预售订单外,今年6月8日,正式上线开启网络销售,销售所得都归非遗手艺人。毕奇说:“预售的效果远好于预期,我们在五月底开放预售的前三天,这批礼盒的预订量就超过了90万元。”

张启诚的未来

非遗甲马创新后仅用一款包包就能打开市场,着实让张启诚震惊。于是,他决定也要参与其中取得“真经”。在他的争取下,第三方平台把彝绣纳入了第二轮的公益扶持计划中,让新锐设计师与张启诚结对共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三方平台的推荐下,设计师程澄来到漾濞县,与张启诚结成对子,并开始了第一次的交流与合作。张启诚在直播间开心地介绍程澄:“大家好,今天来了一位新客人,是参加过上海时装周的设计师程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实地交流,程澄品牌主理人、设计师程澄给张启诚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方向。程澄说:“我希望把彝族绣花这种很绚丽的色彩,结合到我们的品牌中。因为我们的品牌也是以花为核心,我们希望把花的元素转化到年轻人、小女孩、少女都很喜欢的设计中,然后运用到我们的服装、配饰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想的碰撞让张启诚充满期待,下一步,他的绣品将会被设计师设计成“潮品”,在第三方平台推介下,彝族刺绣走出大山指日可待。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大理非遗产品与新锐设计师将以时尚潮流的方式、多维立体的角度、丰富深度的表达,使非遗文化“活下去”“火起来”“潮起来”,让大理非遗实现老中有新、新中有根,以新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毕奇说:“未来我们要推出更多的非遗文创产品,希望把更多的非遗技艺应用于时尚穿搭、配饰、家居产品中,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维琦 郭明鉴 马雯 史子昊 通讯员 杨艳玲 李鹏 杨桂清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