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经的知名咖啡品牌星巴克登上热搜,引来三千多万网友在评论区里互相指责。

起因是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星巴克开始实行“消费入座”,不消费会被“礼貌劝走”。

有人刚坐下一分钟,就有服务员过来提醒点单,在确认不消费不让坐后,该顾客选择了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有网友称有星巴克门店桌上摆放“消费入座”的牌子,网友猜测这是星巴克开始提醒顾客需要消费才能入座。

有记者联系到星巴克方面,客服称,的确存在“消费入座”一事,如果不消费会被礼貌劝离,但不会强制顾客消费。

而这一篇新闻的出现,也引来了网友们极大的讨论热情。

像星巴克这样的餐厅,“消费入座”这样的规定到底合不合理?

在国人的认知中,如果没有消费的打算,恐怕是很少有人进去餐馆里面只是为了休息一下。

而大多数的餐厅,也不会欢迎这样的人,当然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说老弱病残小孩子,短暂的休息,可能不会被驱赶。

接纳不消费的“顾客”休息,可能是从肯德基、麦当劳这些西式快餐进入国内才开始的。

随着肯德基、麦当劳渗透到国内三四线城市,德克士、华莱士也开始效仿。

有人曾晒出,肯德基热闹的大厅里,总会有一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

它们常常会占据便于充电的位置,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风,有免费的WIFI可以用。

他们一边玩着手机,一边观察着四周,有人离开,就会抢在服务员之前快速的端走“残羹剩饭”来大快朵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趴在桌子上,有人干脆躺在沙发上,他们大多眼神迷离,他们害怕夜幕,只能卷缩在肯德基明亮的大堂中。

有人说,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而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只有肯德基收留了他们。

从这一点来说,容纳不消费的人群,有时候的确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留了一条退路。

可是也有人对此表示不赞同。

他们认为,对于商家来说,进店消费才是支持他们生存下去的根本,不花钱你进去坐着干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网友不客气的指责:还真是占便宜没够,这就跟有的乞丐一样,你每天给他一块钱,突然有一天不给,他就骂你太坏了。

其实,你要说观点的对不错,这是不可能达成统一的,因为大家所处的境遇不同,想要共情就太难了。

就像是吃惯高档餐厅的看不起吃苍蝇馆子的一样,对于流浪的人来说,有个地方能接纳他,那就是一点生活的希望。

而这就是两个阶层理念的碰撞,他们在共同的城市里生存,有人过得潇洒,有人负重前行,他们在城市中擦肩,神情却迥然不同。

其实,在这一起事件中,我们判断对错的点似乎有一些偏离了,更多的人还是在指责国人“占便宜”的心理。

问题在于,类似星巴克这种全球连锁的品牌,“消费入座”这样的规定是否全球统一的。

据相关信息显示,星巴克员工手册中曾明确写着:允许不消费的顾客在店里坐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就很明显,星巴克此前支持占座却不消费这样的情况,那么如今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只针对某些餐厅,或者是中国市场,还是说全球统一执行?

如果是统一的措施,那么我们无话可说,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不花钱是不太好意坐到餐厅里面去的。

可是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中国市场,那么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容纳不消费的顾客,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潜在的广告宣传,特别是对于国外品牌来说,是提高其品牌好感度,拉近与当地民众距离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能否认的是,有些顾客的消费就是随机的,可能开始不想花钱,坐了一会看到周围人都在享用,说不定就消费了呢。

对于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企业来说,潜在的顾客也是很值得去拉拢的群体,毕竟现在的行业竞争太激烈。

所以,也不必把这些品牌看得太“圣人”,一味去贬低自己的同胞。

就像是总有人嘲笑那些超市里排队买便宜菜的老人一样,其实他们并不傻,有时间、有空闲,有啥问题?

还记得曾经的重庆星巴克门店驱赶店外吃饭民警一事吗,人民网都曾发表社论,让他收起自己的傲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一次对于不消费人群的驱赶,是否又是一次区别对待的“傲慢”体现呢,还要靠国外的网友们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