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深圳摄影报道

5月24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持续进行中。这场荟萃了世界各地文化产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汇集了世界顶流文化企业的文化交融盛会,展示着文化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就在深圳文博会举行之时,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也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分为主论坛与8个分论坛。就在当天上午,“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举行,围绕文学这一单元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现场

文学如何观照时代?作家如何看到自己的故乡?现场,来自国内的知名作家、文化学者、高校教授等畅所欲言,分享对于当下在文学领域的所思所想。

好的写作者如何成就?

“要拥抱五味杂陈的生活”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给当下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其中就包括阅读和视听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的产生,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创作者又该如何思考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呢?现场,多位长期耕耘在文学创作领域的作家谈到了自己的想法。

“我今年60岁了,在文学路上走了40年,是从1983年开始写作的。”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回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谈到了故乡之于文学创作的意象。“我的读者可能知道,我出生的地方是中国最北的村子,当时还叫漠河村。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听,所以将其称为‘北极村’。1986年,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就叫《北极村童话》。”

没想到在上世纪90年代,漠河村正式更名为北极村,自己的虚构成为现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出发点,文学的原点和这个时代的关系。”

迟子建说道,自己的创作以虚构为主,虚构给她带来了另外一种迷人的精神生活,超越了生命本身。“我觉得作为一位作家,能够在虚构的世界里驰骋40年,我等于已经多活了半辈子。这个世界实在太迷人了,而这也都是我所生活的时代赋予我的。而当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生活本身的很多东西也在静悄悄塑造自身。”

在迟子建看来,好的写作者就像小杂货店主,作家更要拥抱五味杂陈的生活,否则很难把握小人物的脉搏,很难体味细致入微的情感。“作家的造血功能来自强悍想象力推动下的原点——生活本身的热度、鲜活度。如此,作家的笔才会有激情。”

文学创作中绕不开的“故乡”议题

“故乡在文学上更是用来‘归来’的”

论坛中,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雪山大地》作者杨志军、《大国重工》作者齐橙、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乔叶也登台,纷纷围绕“文学如何观照时代”这一主题发表了感想。其中,乔叶从自身的创作出发,作为乡村的孩子,她一直想写一部乡村之书。“成长过程中离故乡越来越远,但心理上离故乡越来越近。随着小说创作的开始,我的文学资源很重要的一脉就是乡村和乡土。”

“今天社会的前进,时代的进步,我想不光要借助科技所达成的物质的丰富,我们希望达成更和谐的人跟自然的关系。”现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带来了总结发言。阿来认为,当下中国文学中,相对比较缺乏的一个方面,就是小说不应只拘泥于人跟人关系的展开。“要意识到在人跟人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关系,就是人跟自然的关系问题。”

同时,阿来也谈到了文学创作中所绕不开的“故乡”议题,这一意象论坛中也有多位作家结合自身的创作发表了看法。在阿来眼中,没有对故乡的离开,肯定没有外面的世界。但故乡在文学上更是用来“归来”的。

“我们当然是从一个村、一个社区出来的。在回归的过程中,我们就美化了这个世界,让其具有理想主义的光芒。我们的书写也不再拘泥于那一个村,那一条街道,书写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故乡当然是故乡,但我的故乡范围在不断扩大,我所写过的地方都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