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患癌症、重疾的大部分人来说,确诊之后的时间都非常痛苦。无法马上离开人世,要在医院里反复接受治疗,或者回家度过最后一段时光,可满脑子都在担心什么时候会离开?治病的钱还够不够?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大脑全部占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先锋派作家代表之一的马原,曾在2008年被检查出右肺有块6.5cm×6.7cm的不明阴影,他在《文学的日常》纪录片中是这样讲的,得了不治之症,最好的办法就是换水,善待它。

如今15年过去了,这位豁达的作家近况如何呢?

意气风发的少年

1953年,马原出生在辽宁锦州,他喜欢看书,虽受到了社会时代的限制,但马原依然会想办法了解一些新的内容。

1978年,马原成功考入了辽宁大学中文系,在学校里,马原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着书籍里的文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读多了,马原对文学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见解,在下笔写作时,马原曾思考过要怎么写,想得多了,反而不好下笔。

18岁是马原正式开始写作的第一年,他的作品并没有受到各大编辑社的青睐。马原信鬼神,信命,从他的文字里也能看出来。

1982年,马原从辽宁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去西藏参加工作,他不太愿意,因为他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如果去西藏就意味着要分开。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手机、网络,远距离的爱人只能通过写信来联络感情,要是遇上不认字的,那就只能忍受相思之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原的爱人皮皮如今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当时,皮皮和马原商议,让马原先过去,等到皮皮毕业后再过去。

马原来到西藏拉萨,被这里的美深深吸引,在几年时间里,马原做过记者、编辑,了解许多西藏的风俗、故事,1985年,马原动笔写下了他的成名巨作之一《冈底斯的诱惑》。

这本小说最先投稿在《上海文学》,马原用外来人的视角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的神秘。

书的争议较大,有人觉得马原写的不好,看得没有头绪,没有完完整整的故事情节,几个不相关的故事构建出了西藏的神秘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写法方式在当时是十分新颖的,1987年,吴亮在《当代作家评论》期刊中发表了《马原的叙述圈套》一文。将马原这种新颖的写作方式总结为“叙述圈套”,是以形式为内容的写作。

一般人写故事,重要的是叙述了一整个故事,有完整的、连贯的故事情节,而马原写故事,重要是叙述手法,而非故事本身。

在他的小说中,马原不再是拥有上帝视角的作者,他也是主角之一,故事是由他这个人来讲述的。

马原被奉为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还被称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虎分别是洪峰、余华、苏童、格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藏就职的马原灵感源源不断,在那里接连写下《拉萨河女神》《西海无帆船》、《虚构》等小说。

1985年,爱人皮皮毕业来到西藏,1987年,两人的孩子马大湾出生。

孩子出生后,两人在生活中的矛盾也不断增多,皮皮希望给儿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想要带儿子回沈阳,马原虽然心里不舍,但确实住宿、卫生环境较差,他也不忍心让儿子受苦。

皮皮先回到了沈阳,1989年,马原也调回了沈阳,成为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家。

写作灵感太重要了,回到城市的马原逐渐像枯竭的泉水,他无法聚集精力沉淀自己去完成写作,每天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他和皮皮的婚姻也慢慢走向了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商议过后,决定和平分手。

马原召集了朋友想要拍摄《中国文学梦》,采访全国各地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辑等110人,他将多年积蓄投入到这个拍摄中。

马原想得很简单,他想以当事人现场的第一手法,让被访者回忆80年代,将这些内容整合成一部80年代的文学断代史。

采访拍摄历经8个月,马原没钱了,为了找到新的投资人,他去到海南,可这里的商人都在想办法挣钱进口袋,哪有人想把钱给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传中

此时的海南正在大力建设、发展,马原拿出为数不多的钱,跟着开公司,做房地产项目,文人进入商场,很少有能成功的,马原也在失败的队伍里。

但马原在别处成功了,他在售楼处遇见了再次动心的女人——花姐。

花姐是海南省退役运动员,和马原相差20岁,马原做事直接,不喜欢拖拖拉拉,加上他并不在海口长居,发现对花姐的心意后,托朋友去问花姐愿不愿意和他在一起。

花姐对马原没有太多了解,这几个月来,马原一直出现在她面前,和她聊天,花姐对马原也有一些好感,两人互表心意后,迅速登记结婚,花姐跟着马原回到了上海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传中

美好的日子仅过了1个月,噩梦突然降临。

治还是不治

马原的身体不好,年轻的时候,他下乡插队,到机械学校学习、当钳工,每天除了干活之外,还会锻炼筋骨,抡40斤重的石锁,和同伴摔跤、打拳。

巨大的体能消耗,让马原必须顿顿吃肉,但当时的条件不好,肉也不能尽兴吃。

年轻时不好好爱护身体,老了就会冒出一大堆毛病。

马原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胆结石、肝囊肿、关节炎、静脉曲张、习惯性胃肠炎,甚至还有脑栓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传中

马原不喜欢吃药,他会尽力把每日用药控制在最低量。致病因子在他体内存在着,和马原本人井水不犯河水,直到2008年的一天。

马原曾在《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一书写过这段经历。

那天早上他起来发现身上长了密密麻麻的小疹子,被喊起来的花姐吓了一跳,马原想要起身,却发现动一下就痛得不行。

花姐急忙带马原去医院看病,一番诊断下来,马原从医生紧蹙的眉头里看出了点什么。

他和同事昌勇部长坐在了诊断室里,主治医生拿出了马原的CT底片,指着一块阴影给马原看,6.5cm×6.7cm的阴影,脉络纹理在高精度的仪器下显得非常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传中

马原直白地问了主治医生,“我请你给我实话,是不是那种东西(癌症)?”

主治医生没有把话说绝对,他只是表示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才可以确诊。马原继续逼问他,最后,主治医生开口说道,“十之八九吧”。

特意陪着马原来拿结果的昌勇部长在旁边追问要怎么治疗,希望能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主治医生没有保留,直接告诉他们,病因在肺部,可以去上海肺科医院治疗,做肺穿刺活检,才能最后确诊。

马原忍着痛做了检查,拿到化验结果后,立刻打开来看,结果是“未见癌细胞”,他松了一口气,他开始想,要不要继续做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传中

据马原在书中所写,拿到结果的那一晚,他失眠了。

虽然没有检查出癌细胞,但他的肺部确确实实有一块阴影,没人知道那是好的还是坏的,马原做了最坏和最好的打算。

如果是良性的取出来,他还能好好生活,如果是恶性的,他可能只剩几年的生命。

马原已经50岁了,他不愿意后面的日子在医院里听着仪器声音活着,马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逃出病房,逃出医院。

在《文学的日常》纪录片中,马原提到这件事时,爽朗的笑出了声,他说道,因为得的是不治之症,要不要治疗是天大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传中

马原想了很多,他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换水”,因为生命是以水为基础的,他将肺部的阴影看成了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通过水这个渠道进入到他的身体,马原想,或许能用“换水”的方式,把这个入侵的生命体排出去。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马原的意思是“既然我得是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他要和这个病毒共存。

但让马原放心不下的是刚刚嫁给他的花姐,他离开医院后,带着花姐回到了海南,对花姐说,现在她回去,没人会知道他们结婚的事,对花姐是一件好事情,她还可以再嫁,不用将余生耗在他这个将死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