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看了,短篇。

他也没写过长篇小说。

这是以男主视角,回忆的小说。

不知道他在写这篇小说时,是何种心境,但要表达的主题我觉得还是挺犀利的,用较小的篇幅,就道出了婚姻中现实又残忍的真相:

婚姻的本质,绝不局限于只有爱,终究是要与生活挂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手记怀念的,皆是遗憾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形式展开,用的第一人称。

为什么要用回忆的方式去写,因为子君在离开他后,郁郁而终了。

所以又开始后悔、怀念。

也许这也不算遗憾,毕竟涓生怎么说,也和子君在一起过,俩人也有过快乐的时光,只是太过短暂而已。

想起而今出现的不少婚恋话题,譬如:

前任求复合,已经有了现任,该怎么处理?

辜负了一个异性,会不会遭报应?

感觉都有点儿像迟到的领悟。

不过,如果所有情感,不限于爱情,都要靠生死离别才能让人真正理解,我觉得是很残忍的。

实在想不出未来会发生什么,那尽量还是在言行中,保持柔软的态度吧。

2.浪漫与现实,终究有差距

涓生和子君,都接受过新式教育。

两人还没发展成情侣时,涓生的爱十分热烈,只是听到子娟的脚步声,心动就开始了。

不知道是不是浪漫的开始,都带点儿文艺气息。

涓生和子君聊易卜生、雪莱,越发觉得对方很懂自己。

但说实话,如果要是因为这,就草草走到一起,放到现实中来看,他俩更适合纯爱。

但俩人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一起,这段缘起于文学爱好的恋人,终究还是没抵过现实。

同居后,俩人就和亲友断了联系。

为了打理好小家,涓生在外努力赚钱,子君则开始操持家务事,养狗养鸡。

伊始,生活过得也很有烟火气。

但渐渐的,分工不同的个人状态,产生了些许差距。

涓生为工作发愁,子君持家操劳,欢笑讨论文学的声音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争吵。

涓生说养些油鸡没用,还不如端上桌成为盘中餐呢。

这里,子君就意识到了,对方早已不是原来的“他”,也没说什么。

所以,曾经的风花雪月不再,只剩一地鸡毛。

没有谁可以一直不变,生活总会推着一个人往前走,使其做出改变。

婚姻中,更是如此。

如果只愿追求浪漫,而不顾现实与窘境,一切都会化作泡影。

3.婚姻,要说到一块儿

之前看过《一句顶一万句》,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里面有一句话:

“一辈子找的就是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如果精神上门当户对,你放心,其他的东西想拆开你们,很难。”

的确,能够说到一块儿很重要。

但遗憾的是,日子过到后面,涓生和子君之间,再也没有畅聊的热情。

涓生失业后,就想把子君甩掉。

为了让自己“提分手”说得体面些,就选择用文字暗示子君“他已经不爱她了”。

毕竟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又怎么不懂这其中的意思呢?

所以,后来子君跟着自己的父亲走了。

再后来,听到子君的消息,她已经离世了。

等悲剧发生,涓生才终于想起对方的好。

在俩人同居过的屋子里,开始怀念她的好。

但一切都来不及了,他到失去后才明白生活,才懂得爱,很是可悲。

我想,如果还没做好准备接受任意一种生活,就不要轻易尝试,也不要开始,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想好了做选择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