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3、4、5……”熟练地掐掉一株麦穗,在手中揉一揉,轻轻吹一吹,卢海体便认真地数起这一穗小麦的粒数来。

卢海体是河南邓州市腰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5月21日,在腰店镇夏楼村的高标准农田数完小麦穗粒数,他又来到文渠镇李洼村的一处麦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腰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跑到30公里外的文渠镇看麦田,这也管得太宽了吧?

“这里有智慧农业中心,有院士工作站,俺是来向专家学习的。”卢海体说。根据以往经验,通过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卢海体大概能比较出夏楼村和李洼村两片麦田小麦产量的高低。

在位于李洼村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的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负责人李占正借助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AI等多项先进技术查看麦田。

点开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显示李洼核心区小麦平均产量(预测)每亩550公斤。大屏幕地图上甚至能显示每一农户家地块的小麦产量(预测),红色块表示亩产580公斤以上,黄色块表示亩产560至580公斤,绿色块表示亩产540至560公斤,蓝色块表示亩产540公斤以下。

 “我们通过卫星长期对农作物进行观测,不间断收集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的光谱信息,借助各项指数与产量间的关联模型,能够实时生成农作物产量(预测)数据。”李占说。

因为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院士工作站就设在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这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工作团队设立了办公室、会商室、研发室等,李洼村农民自豪地称自己种的田是“院士田”。

李占介绍说:“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后,区域内的耕地初步实现了气象监测智能化、遥感监测科学化、病虫监测精准化、土壤监测综合化、水肥操作一体化、农机服务‘无人化’,每亩节本增收500元左右。”

在夏楼村,也有很多农民称自己种的田是“院士田”。称之为“院士田”,因为这片麦田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等院士团队指导,全国农技中心和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三级植保站共同建立的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康振生、柏连阳、许为钢同时来到夏楼村查看小麦长势,为邓州市农业生产“把脉问诊”。

这下,腰店镇的干部和农技服务人员对这片麦田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往麦田跑,给农民讲解麦田管理要点。他们也非常“操心”李洼村的麦田,也经常往李洼村那边跑,一方面是向专家学习请教,另一方面是“关心关心”这里的麦田。“俺镇的‘院士田’可不能比李洼差太多了。”卢海体说。

在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看来,邓州市200多万亩耕地都是“院士田”,虽然院士的足迹不能到达每块农田,但院士团队和智库专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邓州的每块田,乃至全产业链都会受益。

邓俊峰说:“通过近三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粮食生产抓好了,全市经济就托底了。正因为如此,邓州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靠科技创新,切实发挥好农业基本盘、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强力实施“聚才兴邓”计划,邓俊峰把“邓州高质量发展(科技领域)首席顾问”的聘书颁发给张铁岗院士,把“邓州市高质量发展(农业领域)战略顾问”的聘书分别颁发给张新友、康振生、柏连阳、许为钢等院士,还特聘37名博士为“邓州市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

邓州市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建起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智慧农业中心、科技小院等,通过农业科技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坚实有力。

邓州市利用“三权分置”改革流转出的土地,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红薯、黄酒、中药材等14个“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全市“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年产值达279.2亿元,带动17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年均收入超2.7万元,夯实了乡村振兴根基。

作为国家超级产粮大县(市)、全国制种大县(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共建县(市),有了粮食生产这一优势,邓州市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邓州农业“接二(产)连三(产)”,三产融合,三链同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科技小院人来人往,“四美乡村”宜居宜业,乡村画廊景色怡人……院士有约,粮食托底,邓州蝶变。(李相瑞 曹国宏 曹相飞)

来 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